纵观历代王朝兴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真理一次次地被验证,绝大多数帝国的毁灭,总是伴随着经济基础的崩盘。几乎所有的大一统王朝,后期都会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这也是封建时代不可避免的一个客观规律。但在共性之外,每个王朝也都有自己的特性,比如明朝末年的财政问题,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养了太多的藩王。明太祖朱元璋以布衣之身得天下,大肆分封子孙到全国各地为藩王,结果到了明朝中后期,姓朱的王爷已经多如牛毛。
朝廷在承担对后金、农民起义军两线作战的军费开支的同时,还不得不按制度给这些王爷们发放高额津贴。再加上明末党争,财政负担最终分摊到了底层农民的身上。虽然过多的藩王并不是明朝灭亡的全部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为此产生的巨大的财政支出也是压垮明朝的一大捆稻草。这个问题我们能够意识到,明朝之后的清朝也同样意识到了。因此清朝的统治者严格把控皇室成员的爵位,不是人人都能封王,也不是所有人的王位都能够一直传给子孙后代。
有清一代二百多年,能够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也不过区区12个,这足以看出清朝统治者对前明积弊正确的认知。但“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清朝统治者虽非上帝,却也在关上大肆分封这扇门的同时,打开了另外一扇窗——养八旗子弟。八旗制度始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设黄、白、红、蓝四旗,后来随着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才扩编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至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时,满洲八旗制度才正式确立。
凭借着这支八旗军,割据东北的后金政权才能蜕变为清朝,并且再度依靠八旗铁骑入主中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毫无疑问,努尔哈赤能够从只有13副盔甲的可怜家底,发展到后来的气吞万里如虎乃至子孙一统天下,八旗铁骑是头号功臣。再者,满人要统治数量占多数的汉人,必须重用八旗子弟,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朝廷赏赐给八旗子弟的除了真金白银,还有土地房产。但用于耕种的土地对八旗子弟而言,就是一块鸡肋。
八旗子弟认为和汉人一样耕种会辱没祖宗,但土地也是实打实的财富,所以他们一般会选择将自己的田产出租给汉人耕种。这样一来,他们不用亲自参加劳动,也能够获得经济收入。清朝初期奖励给八旗子弟的土地房产是一次性结清的奖励,从长远来看对帝国全局的影响并不算特别大,真正影响到国家机器的,是每年都要给他们的津贴。清廷给八旗子弟的津贴包括白银和粮食,清初的标准为每丁每月2两,在京的甚至可以拿到4两。按照清初的购买力来折算,2两白银大概相当于今天的1500元左右。
人均月薪1500元,现在看来的确不怎么高,但必须注意的是,现代的上班族无论工资多少,都是要参加工作活动的,而清廷给八旗子弟的这些津贴,并不以要求他们每天创造价值为前提。换言之,就是白送。除了这2两银子,八旗子弟每月还能领取半石粮食,京城的一石,也就是60公斤。只要不随便糟蹋粮食,这些粮食一个人吃一个月绰绰有余。从基本的生活保障来看,八旗子弟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被清廷一手包办了。这么好的福利待遇的确令人羡慕,而这还仅仅只是一部分。
一些身份比较高贵的八旗子弟,比如跟皇室沾边的,福利就更加好了。如果家中添丁,朝廷会一次性奖励24两、娶媳妇奖励20两、去世后慰问30两。这样身份的八旗子弟,每人每月至少能拿5两银子。如果以60岁计算寿命,那么他一辈子即便是什么都不干,也可以从朝廷白拿大约3700两,而这还没有考虑他名下的土地租金等收入。从入关到清朝灭亡,清朝存续的两百多年里,总体上处于一个较为和平的大环境。八旗子弟的人数,也从入关之初的十多万人,扩充到了清末的惊人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