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孤城万柳斜,江山无复旧繁华。故宫真有金人泪,银汉频回帝子槎。”这是近代诗人宁调元所写,描绘了一幅日落西山之景,同时也暗指紫禁城也已经气数已尽。这里的故宫也就是人们通常意义上所认为的北京故宫。其实在我国故宫有四处,分别是北京故宫、南京故宫、沈阳故宫、台北故宫。
尽管有四个故宫,但是知名度最大的还是北京故宫,在古时也称为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宫殿,正处于北京中轴心之上,象征着九五至尊。明朝的紫禁城从1406年开始建设直至大体完成足足花了14年时间。据说在建时,朱棣原本打算建造1万间房,但是最后一间永远建不起来,只能建到9999间,据说只有仙人才能建1万间。
以前的紫禁城,现在的故宫,名字的更替也意味着事物的轮回交替。经历六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两个朝代,24个皇帝的更替,两个政权的更迭,紫禁城也不再是紫禁城了,正如故宫现在所代表的意义。以往紫禁城是天下的中心,象征着人世间最巅峰的权力,紫禁城城根下抖一脚,整个国度都要震一下。
然而现在的故宫更多是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文化意义高于政治意义,故宫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木制结构建筑群,是中华建筑文明最集中的展示,它包含着中华文明关于建筑的理解。 614年的风风雨雨,作为木制结构的故宫经历24任皇帝,也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故宫其实已经大变样了,现在呈现出来的故宫,更具有现代工艺的痕迹。
由于中国偏爱木头作为建筑原料,导致房屋的修缮远远多于以石头为建筑原料的古希腊。若非常年修缮,故宫可能早就湮没在尘土中了,并不能像古希腊的塞利农特神庙的石柱般屹立两千年而不倒。而故宫之所以能一直存在,在于每一代人对他的修缮,据记载,单论太和殿中的柱子在六百年间都已经替换过500根左右了。因此现在的故宫也早已不是你所看到的。
除此之外,很多宫殿其实现在都不对外开放,因此人们看到的故宫也仅是故宫的一部分,没有看全。故宫中有个非常著名的景点叫作“东筒子”,位于东六宫和宁寿宫之间,是一个狭长的走道,由于两边高墙矗立,拍照起来有种深宫大院之感,吸引了诸多游客拍照。
然而就在这个走道一处不起眼的角落,有个小门,通过狭小的缝隙能看到未开放的宁寿宫的乐寿堂,通过小门望去仅能看到乐寿堂的一隅,但也能够给人无尽遐想,从此望去能看到已经脱落了墙漆的墙,泛着白色,里面虽然干净但物件都已经老旧,几乎不能用,完全比不上游客众多的太和殿,那般金碧辉煌。然而乐寿堂曾经也是乾隆、慈禧住过的地方,当年的装修也可以说是豪华,然而现在却成了一个破落小院般。
因此现代人所看到的故宫都是新中国建国后重新装潢,不然早就破烂不堪。单论大高玄殿在1542年建成,但是期间经过嘉靖、雍正、乾隆、军阀冯玉祥,更是在2010年重新整修,经过六年整修,才开始允许部分人参观。直到今天,对游客开放的仍是三大主殿,对于偏殿大部分都是处于修缮的状态。
有些宫殿的门始终都是紧闭的,大约对外开放的部分只有20%,剩下的不是工作人员办公用,就是已经荒废或是在修缮。相信不久以后故宫会以全新的姿态亮相在众人面前,酒越醇越香,而房屋常修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