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君子之死:用“大将军”砍头?这哪里是砍,分明是在“锯头”!

2020-10-06 04:23:09 作者: 六君子之死:

“谣风遍万国九洲,无非是骂;

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谭继洵为谭嗣同作挽联

1898年9月28日,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人头攒动声势鼎沸,一看就知道又有人要在此行刑。围观的百姓们交头接耳“这是康党吧?”“老佛爷要杀他们,肯定是康党了。”

康,是康有为的康,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第一时间逃离,却留下了康广仁,杨深秀、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6人。要说这6人都是“康党”其实不太准确,他们其中有好几个跟康有为之间矛盾还真不小,只能说他们当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变法图强。

康广仁本身的政治举措并不激烈,他算是温和派,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因素,他是康有为的弟弟,所以哪怕他曾经说过:“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挤者、谤者盈衡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但是当康有为逃跑后,他还是被拿来开刀。

如果要说“六君子”中唯有谁是真真切切的“康党”,那么就只有谭嗣同。谭嗣同手段非常激进,其实他的家世很好,父亲乃是湖北巡抚谭继洵,可以说哪怕它支持变法,但只要不是带头冲锋的,大概率可以保下。

但谭嗣同不仅观点激进,一直顶在最前端,同时他还做了一件让慈禧太后完全不能忍的事情,那就是“围园杀后”计划。计划肯定是没成功,他却成为了慈禧的眼中钉。

但谭嗣同此人是真君子,他本有机会逃跑,却宁愿放弃,并留下那句著名的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以身殉道,不过如此。

在狱中唯有二者在墙上留下了诗句,除了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外,还有杨秀深留下的:“缧绁到头真不怨,未知谁复请长缨。”杨秀深不是新提拔的维新人士,但他切切实实却站在支持康有为的第一线,杨秀深的很多折子都是康有为在背后起草的。

林旭是“六君子”当中最小的一位,同时也是唯一在行刑时得以穿着官服的,因为他乃是两江总督沈葆桢的孙女婿,同时他还是军机大臣荣禄的幕僚。但他太过年少轻狂,引得诸多保守老臣的厌恶,最后连荣禄都没有捞他一把。

剩下的杨锐和刘光第其实都是走得张之洞的门路进的“军机四章京”。这个“军机四章京”是个什么机构?其实就是小军机处,光绪的核心班子就在这里面,可以说戊戌变法光绪也主要就是依靠着这么一批人。

这两个之所以一起写其实是因为他们两都有些看不惯康有为,杨锐作为张之洞的心腹,曾跟张之洞说康有为“缪妄”;杨光第则更惨,后来去抄他的家时,还发现一封未写完的弹劾康有为的折子。他们都只是想要变法图强,但还是送了性命。

当时张之洞有过想尽办法营救杨锐,但慈禧太后为了避免夜长梦多,是直接没有进行审问就下令斩首的,这并不符合当时大清的流程,谭嗣同在刑场上发出壮志豪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之前,就先问监斩官刚毅:“变法何罪?为何不审而斩?!”杨锐也同样问了这个问题。作为慈禧心腹的刚毅当然不会回答。

除开不审就斩之外,慈禧还下了道命令,那就是:“杀此六人,须用钝刀”。我们都知道一般斩首讲究一个一刀毙命,所以刀会磨得很快,但钝刀则不尽然,是那种没有磨快的刀,一刀下去并不会致命,需要斩首得砍个好几刀,斩杀“六君子”的刀就叫做“大将军”。

这段过程在谭嗣同的师父胡致廷写下的《谭嗣同就义目击记》中有详细的描述:“那天用的刀叫什么‘大将军’……这不叫砍头,叫锯头,锯头比砍头的痛苦要添上几百倍。”中间那段为啥用省略号?因为太残忍,写出来都不过审,不是砍头而是“锯头”,这得有多疼啊?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