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唐代文人薛用弱的《集异记》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唐玄宗开元年间,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当时他们还没有做官,都是一个圈子里的好友。
有一天,三位诗人一起到酒楼去,买酒小饮。忽然有梨园十余子弟登楼聚会宴饮,三位诗人围着小火炉,看她们表演节目。一会儿又有四位漂亮而妖媚的女子登上楼来,“奢华艳曳,都冶颇极”。
随即乐曲奏起,演奏的都是当时有名的曲子。王昌龄等私下相约定:“我们三个在诗坛上都算是有名的人物了,可是一直未能分个高低。今天算是有个机会,可以悄悄地听这些歌女们唱歌,谁的诗编入歌词多,谁就最优秀。”
一位歌女首先唱道: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就用手指在墙壁上画一道:“我的一首绝句。”
随后一歌女唱道: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高适伸手画壁:“我的一首绝句。”
又一歌女出场:
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又伸手画壁,说道:“两首绝句。”
王之涣自以为出名很久,可是歌女们竟然没有唱他的诗作,似乎有点下不来台。就对王、高二位说:“这几个唱曲的,都是不出名的丫头片子,所唱不过是‘下里巴人’之类不入流的歌曲,那‘阳春白雪’之类的高雅之曲,哪是她们唱得了的呢!”
王之涣用手指着几位歌女中最漂亮的一个说:“到她唱的时候,如果不是我的诗,我这辈子就不和你们争高下了;如果是唱我的诗的话,二位就拜倒于座前,尊我为师好了。”三位诗人说笑着等待着。
一会儿,轮到那个梳着双髻的最漂亮的姑娘唱了,她唱道: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得意至极,揶揄王昌龄和高适说:“怎么样,土包子,我说的没错吧!”三位诗人开怀大笑。
那些歌手们听到笑声,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纷纷走了过来:“请问几位公子,在笑什么呢?”三位诗人就把比诗的缘由告诉她们。歌女们施礼下拜:“请原谅我们俗眼不识神仙,恭请诸位大人赴宴。”三位诗人应了她们的邀请,欢宴一天。“三子从之,饮醉竟日。”
这个故事,就是唐诗史上著名的“旗亭画壁”。盛唐诗人放达争胜、知己相契的精神风貌,酒楼里诗人与歌妓,诗与酒,歌唱与奏乐,谈笑与致礼,构成了一幅唐代市井社会风俗图,令人神思与向往,恨不能梦回唐朝。
这就是中国这个诗歌国度里,代代相沿的“斗诗”。
02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
中国诗歌的发展,经过《诗经》、《楚辞》、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诗(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诸多阶段,诗歌历史源远流长,斗诗的传统也随之绵延了两千多年。
“当筵歌诗”、“投壶赋诗”是中国最早、最流行的一种“斗诗”形式。
《左传·昭公十二年》,当年齐侯、卫侯和郑伯到晋国,拜贺新君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