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算得上是一朝名臣,史书称赞他的才华可谓是毫不吝惜溢美之辞,但即便是一连三朝为官,却总没能完全实现自己的价值,反而愈发遭皇帝讨嫌。在《明史·解缙传》中记录了解缙的真实死因:“纲遂醉解缙酒,积埋雪中。”纲指纪纲,他将解缙灌醉酒,扒去衣服,把赤身裸体的解缙埋在积雪里活活冻死。永乐十三年,朱棣在监狱中的囚犯名册上看到解缙的名字后,问锦衣卫指挥使纪纲:“缙犹在耶?”
皇帝看到解缙的名字,居然有些吃惊地问他为啥还活着,混到这份儿上也算是够惨的。纵观解缙的一生,他的悲惨结局很大程度上因为他自己在不停的作死,官场如战场,伴君如伴虎,但解缙却犯了古代书生自恃清高的毛病,自己却完全不知收敛。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野史中记载明朝三大才子之一解缙之死:明成祖问解缙为何胆大妄为,口无遮拦,解缙答:“臣方心斗胆,无所畏惧。”(我的心是四方形的,胆像斗一样大)成祖听了觉得可笑,对方为了证明自己并没有胡扯,请皇上剖开自己胸膛察看,并说自己会起死回生之术,只要等会缝上伤口,并且念出他手心中的咒语,解缙便会活过来。朱棣也许真的好奇,或者是感觉被挑衅了,真的命人剖开了解缙的胸膛。结果心胆和常人并无不同。朱棣打开解缙的拳头,看到手心写的并不是什么咒语:“解缙,解缙,死在金銮殿,埋在紫金山,武官来戴孝,文官来扛丧,扑倒来安葬。”分明是遗言。传说扑倒安葬的人都是大奸大恶之人,但解缙非此意,凤凰仰天飞不起,原来他是自喻凤凰。
解缙,江西永吉人,一生耿直不羁,满腹经纶,曾侍奉过明初三代君主,主编《永乐大典》,卒时47岁。解缙身材矮小,但才华横溢,聪慧过人,喜爱读书,满腹都是经世之才,因为性格的原因,早早中举官途却十分坎坷。洪武二十一年中进士,授官中书庶吉士,因才学极高反应机敏很受朱元璋的宠幸。朱元璋甚至把他当作了亲生儿子:“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朱元璋问解缙意见时,对方居然真的知无不言,上万言书、写《太平十策》,句句都是针对朱元璋脾气暴躁滥杀无辜。这还不算,他帮代中郎王国用给李善长申冤,还弹劾位高权重的袁泰,几乎把朝中大臣得罪光了。朱元璋对解缙的忍耐已经到了一种近乎纵容的地步了,但最终还是受不了他的口无遮拦,将其贬官。
《明史》记载,朱元璋接见过解缙的父亲,告诉他:“大器晚成,若以而子归,益令进学,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看来朱元璋贬解缙其实是为了保护他,8年后,建文帝登基,召回了解缙。本来解缙可以得到重用,但是袁泰为了报仇,说了他的坏话,建文帝又贬了他。直到4年后,有个叫董伦的官员为他美言,建文帝再次召回,授之内阁首辅。明成祖上位后,又封解缙做翰林侍读,还让他主编《永乐大典》,可以看出解缙久负盛名,朱棣原本也是希望给予重用的。
事实偏偏出人意料,才华高又不愿意像世故折腰的人,往往没有好的结局。解缙经历十几年的修养,不但没有收敛性格,反而更加孤高,口无遮拦,在永乐年,仍然处处树敌。朱棣可不是朱元璋,他特别小心眼,也和解缙无“父子情谊”,惹到朱棣的下场就是死。先是《太祖实录》编纂,解缙不肯掩盖历史真相,抹去朱棣篡位的黑历史,《太祖实录》三次都被朱棣打回去修改。最要命的是,他又卷进了皇储之争,后来被怀恨在心的二皇子诬陷,使得朱棣震怒,被贬官流放。朱棣在立太子时曾十分纠结,其实内心偏向于朱高煦,解缙建议立宅心仁厚的朱高炽,已经惹得朱棣不高兴。解缙又建议朱棣不要偏爱老二,让朱棣觉得他在离间父子感情。后来一封私见太子“无人臣礼”的奏疏,解缙冤屈获罪,还牵连了许多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