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文明礼仪”之邦,那非中国莫属。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可谓头上悬着礼,脚下踩着礼,礼,无时无刻不被看在眼里,唠于嘴上,记在心上。
谨防无故失礼,古时,失礼之责,轻则被人讥笑,讽刺,鄙视,重则罢官流放,身陷囹圄,甚至人头落地。
礼,温柔时,可让你加官进爵,青云直上,流芳百世;
礼,暴躁时,可似利刃让你身穿百孔,血流不止。
礼就是这样奇特,人际沟通,情感联络,都少不了它的身影,攻伐征战,婚丧嫁娶,也有它的参与。家有家礼,国有国礼,家礼可道人伦,显家威,国礼,可定国道,守国序。违家礼,家规惩处,背国礼,国法惩治。
所以,为人处世,要学礼,为仕途,要学礼,为保命更要学礼。
礼之不存,人难做,家难当,国难立。
现今大家都经常听到“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口号,但在古时“礼要从娃娃抓起”的口号也是喊得震天动地,毫不逊于现在的各种口号。即使,时时警醒,天天强调,有些人就是记性不好,总是不当回事。
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你看,一不小心就栽在“礼”上面了。当然,也可能这种礼节太奇葩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的,但做不好总比不做强啊!这种奇葩的礼节就是唐朝传说中的蹈舞。这种蹈舞也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乱跳的,只有皇帝召见臣民时,才用的上。
当然,唐朝时,全国一般人用不上了,但也要学会,备一时之需,省的那天皇帝心血来潮就莫名其妙的召见了你呢?所以说,学会这套蹈舞,是有万利而无一害。
有些人就是不长脑子,千叮咛万嘱咐,就是不往脑子里记。据说唐朝有位叫韩思彦的大臣,长期的在外地任官,好久没得到皇帝的召见。就这样,长此以往,既得不到皇帝的召见,也忙与公务,疏于练习,他居然把那套要命的蹈舞给忘得一干二净。当初,他可能心想反正这辈子也不会得到皇帝的召见了,那套蹈舞也没有用处了,所以忘了之后,也就没在刻意的学。
但,老天总是给人开玩笑,原本想这辈子你没有在上朝堂的命了,但不知哪天唐高宗突然心血来潮,就要召见韩思彦。老韩一听到皇上要召见,那是又惊又喜,总算等来机会了。但,他兴奋地忘了他早就把那套见面礼给抛到九霄云外了。等到皇帝召见的那一天,老韩更是紧张万分,先是一阵趋步来到皇帝跟前,见了皇帝先是拜(两次“再拜”之间,加入一段“舞蹈”),但当到跳舞环节时,老韩傻了眼,不是激动想不起来了,那样的话还能临时简单笔划两下子,但现在糟糕的是由于长久不练,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早前的又惊又喜现在顿时变得惶恐万分,不跳舞,也弄得满脑门子的汗。原本,老韩应该是惊恐不安的,但看到皇帝表面上没有怪罪的意思,壮了壮胆,又多舌说道“朝廷现在是外戚擅权”。这一说不要紧,矛头直刺武则天,得罪了武则天,还有你好果子吃。
事后,老韩是腹背受敌,既因参见天子,不舞蹈,而失礼,遭到弹劾,又因得罪武则天,连连被贬,最后在任上郁郁而终。《新唐书》中记载“上元中,复召见。思彦久去朝,仪矩梗野,拜忘蹈舞,又诋外戚擅权,后恶之。中书令李敬玄劾奏思彦见天子不蹈舞,负气鞅鞅,不可用。时已拜乾封丞(今山东泰安),故徙硃鸢丞(今越南南河省)。迁贺州(今广西贺州)司马,卒。”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礼又何尝不是呢?技多不压身,礼多不出丑。韩思彦的悲剧,就是一个鲜活的教训。不学礼,不知礼、不行礼,亲人嫌,朋友弃,社会也会淘汰你。
有礼,行遍天下,受人敬,无礼,寸步难行,遭人恶。
蹈舞礼,在唐朝虽然是臣见君,必行之礼。但此礼确实不比平常简约之礼,需要一定,体力,气力。因年老体衰,行动不便,但作为臣子面见上,又不得不行蹈舞礼,着实让人为难。皇帝也看在眼里,所以对个别年老的大臣,特别开恩,见君时,可不必行蹈舞礼。这着实让那些年迈体弱的大臣松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