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徐寿辉:因相貌不凡被立为皇帝,是喜从天降,还是危机重重?

2020-10-13 14:10:06 作者: 元末徐寿辉:

徐寿辉是元末蕲州罗田县人,以贩卖布匹为生,出生于公元1320年,比明太祖朱元璋大八岁。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十月,徐寿辉在蕲水登基称帝,国号天完,改年号为治平。四年后,北方红巾军首领刘福通拥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帝。

徐寿辉沙雕

从一名普通的小商贩摇身一变成为天完政权的皇帝,徐寿辉身份的转变离不开一位和尚的影响,这位和尚名叫彭莹玉。

彭莹玉是袁州慈化寺的一名僧人,是当地白莲教的头目,十三年前就曾发动过起义。元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六月,彭莹玉推选徒弟周子旺为首领,在袁州聚众起义。周子旺自称周王,而且改了年号,不过很快便遭到元朝江西行省出兵镇压,起义失败,周子旺被杀。

彭莹玉在信徒的掩护下,辗转逃到淮西,继续秘密传教,积蓄力量,准备再次起义。白莲教宣传“弥勒降生”、“明王出世”,给元末贫苦百姓以精神慰藉和希望。彭莹玉信奉弥勒佛,通过传教发展了大批信徒。

除了周子旺,彭莹玉著名的弟子还有况普天、邹普胜、丁普郎、项普略、赵普胜、李普胜(李扒头)、杨普雄、欧普祥、陈普文等人。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在北方发动红巾军起义。彭莹玉见时机已到,便积极行动起来。

彭莹玉和黄州麻城铁匠邹普胜等人着手策划起义,组织部众,准备起事。问题是,谁做起义军的首领呢?

徐寿辉因身材魁梧,相貌不凡,被推举为起义军的首领。“遂起兵为乱。以寿辉相貌异,众乃推以为主,举红巾为号”(《明太祖实录》)。

徐寿辉画像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八月,邹普胜、徐寿辉等人在蕲州起义,他们头裹红巾,也被称为红巾军。

同年九月,起义军攻占蕲水县、黄州路,倪文俊率众击败元威顺王宽彻普化于金刚台(《元史·列传·宽彻普化》)。

同年十月,徐寿辉被拥立为皇帝,建都蕲水,邹普胜为太师,设立莲台省,统领百官。不过徐寿辉只是徒具虚名,实权掌握在彭莹玉、邹普胜等人的手里,“然资性宽纵,权在臣下,徒存空名尔”(《草木子》)。

这支起义军宣传“弥勒佛下生,当为世主”,对普通百姓“不淫不杀”,不掳掠,贫苦农民纷纷参加起义,起义军规模迅速扩大。

天完红巾军兵分两路,一路由邹普胜率领,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正月,邹普胜攻克武昌,丁普郎、徐明远攻占汉阳,曾法兴占领安陆、江陵,沔阳也被攻下;二月,起义军攻占岳州。另一路由彭莹玉率领,顺流而下,二月占领江州、南康、岳州,欧普祥攻取袁州;三月,项普略夺取饶州、徽州、信州。

同年七月,彭莹玉、项普略率军攻破昱岭关,攻占杭州路。

江浙行省是元朝最富庶的行省,其治所便设在杭州路,“江浙财赋,居天下十七”(《元史·列传·苏天爵》)。杭州路地处东南沿海,是元朝南北大运河的南端,占据杭州路能同时切断海运和运河运输对大都的物资供应。

听闻杭州失陷的消息,元朝的震惊可想而知,急忙下令正要攻打濠州的董抟霄驰援江南。此时彭莹玉刚攻入杭州,还没站稳脚跟,奋力苦战,却仍然大败,元军夺回杭州、徽州。

各地天完红巾军相继遭遇挫折,逐渐转入低谷。

天完红巾军发展迅速,势如破竹,快速攻占很多地方,但是各自为战,兵力分散,很容易被元军各个击破。攻下城池后,又被元军夺走,没有采取系统的巩固措施,没能形成稳固的后方基地,“然无远志,所得不能守”(《明史·列传·陈友谅》)。

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十二月,元朝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卜颜帖木儿、南台御史中丞蛮子海牙及四川行省参知政事哈临秃、左丞桑秃失里、西宁王牙罕沙合军攻打蕲水,徐寿辉等人战败逃走,“遁入黄梅山中及沔阳湖中”(《庚申外史》)。

第二年底的高邮之战,脱脱被削夺兵权,元军不战自溃,天完红巾军熬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迎来了转机。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