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年频频出现,细数古代的那些神童,童年早慧真的好吗?

2020-10-13 15:08:20 作者: 天才少年频频

华为以顶级薪酬招聘“天才少年”的新闻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各地高校90后教授的集体出圈也让人钦佩不已。从古至今,这种智商高于常人的少年儿童被大家争相传颂。神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出现于何时?它产生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历史背景呢?

一、神童:文化进步的标志

郑玄在给《礼记》做注的时候提到“成童,十五岁以上”,顾名思义,当时儿童是指0到15岁之间的小孩,而神童就是这一年龄段中天赋异禀、才思敏捷的儿童。先秦时期,关于神童的记载就已出现:东周时期,周灵王长子晋太子聪颖博学,他以太子身份辅政期间,恰逢晋国派名流师旷朝见,提问晋太子治国之道,15岁的他侃侃而谈,让师旷钦佩不已。

孔子作为至圣先师,文化造诣让人望尘莫及,但孔子却曾拜一个年仅7岁的孩童为老师,那就是被称作“圣公”的项橐。孔子在与项橐的一连串问答中败下阵来,最终虚心拜他为师,《三字经》中还有“昔仲尼,师项橐”的记录,传颂至今。

战国时期,秦国左丞相甘茂的孙子甘罗聪慧过人,起初入吕不韦门下。在他12岁时出使赵国,使秦国不费吹灰之力便获得十几座城,回来之后被授予上卿之职,相当于宰相。《史记》称他:“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可惜木秀于林,灾难也随之而来,同年甘罗就暴毙身亡。

尽管当时还有很多聪颖孩童的事迹,但神童一词并未使用。神童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华阳国志》对汉代扬雄的赞美之词中,就提到“雄子神童乌,七岁预雄《玄》文。年九岁而卒。”这里的“乌”就是指扬雄的儿子杨信,字子乌,杨信7岁就能对父亲扬雄著《玄》提出很多建议与帮助,称得上是最早冠以“神童”称号的人。

除了“神童”之外,“圣童”的称呼也在史籍中出现。两汉之际,12岁的张堪前往长安求学,“才美而高”,别人都称他为“圣童”。刘秀还是一介布衣的时候就对他赞赏有加,称帝之后对张堪委以重任。

东汉还有被称作“奇童”的例子。《后汉书》中记载:“杜安十三入太学,号‘奇童’。” 杜安清高有志,当时京师的达官贵人慕名交往,他都不为所动。后来担任巴郡太守,政绩十分突出。

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曹操幼子曹冲称象的故事。《三国志》中记载“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当时孙权给曹操送来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体重,但百官对此束手无策,6岁的曹冲竟想到利用水的浮力称大象的方法。然而天妒英才,曹冲13岁暴病身亡。

《新三国》曹冲

宋代江少虞在其著作中提到“圣柞平承,神童间出”,大意是说在太平盛世神童会比较多。但汉末政争不断,实在不符合“圣柞平承”的盛世,但这种神童现象依然一个个涌现出来,只能说明当时的文化教育水平比较高,神童的涌现正是一个时代文化进步的标志。

二、神童现象背后的隐忧

神童以某些方面优于常人而往往有更好的前途,但历史中也不乏“仲永式”的人物。汉末神童胡康“十五以异才见选”,虽然很有才华,但因为品性不是很好,最终很平淡地度过了一生。

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也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世代务农的方家突然出现一个五岁能作诗的神童实属不易,但他父亲却贪图眼前利益,忽视后天培养,带着仲永走穴写诗赚钱,方仲永最终难逃泯然众人的悲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