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城屹立汾河边1500年,宋太宗赵光义为何将其付之一炬

2020-10-13 15:09:53 作者: 晋阳城屹立汾

晋阳城起于春秋,奠定三家分晋基础

春秋末期,晋国王室大权旁落,出现了六卿专政的局面。六卿之一的赵简子(赵鞅)为巩固势力,命家臣董安于在西依悬瓮山、东临汾河水、地势险要的汾河谷地筑起一座高4丈、周长4里的城堡。因位置在晋水之阳,故取名晋阳。此后,赵简子的另一家臣尹铎继续加以修建,增筑壁垒,囤积粮食,安抚百姓,使晋阳城成为一个设施坚固、物资丰富的险要城池。

赵简子死后,智氏家族的族长智伯成为晋国执政,并吞并了六卿中的范氏、中行氏,实力暴涨之余,将下一个吞并的目标锁定在了赵氏家族身上,但继任赵氏族长的赵襄子凭借坚固的晋阳城,挫败了智伯纠合韩魏两家发起的长期围攻,并绝地反击灭掉智氏,一举奠定了“三分晋室”的基础。

成为御边屏障,兴起多股势力

西晋永嘉年间,并州刺史刘琨为挫败匈奴贵族刘渊等的进攻,率领晋阳军民进行了长达9年的城池保卫战。之后的历朝各代,都有名臣名将以晋阳城为屏障,多次抵御并击退匈奴、突厥等北方游牧部族的进犯。北魏的高欢、高洋父子曾以晋阳为“霸府”、“别都”。五代时期,李存勖、石敬塘、刘知远和刘崇兄弟等先后由太原起家称帝,称晋阳为“龙城”。

在此期间,从太原兴起的最著名势力就是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的唐朝,因此唐朝将晋阳称为“北都”、“龙兴之地”。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李世民派并州长史、英国公李勣在汾河东岸的旧太原县城新建东城。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又派并州刺史崔神庆在晋阳东、西二城的汾水上架桥联堞,筑起了中城。使得晋阳东、中、西三城浑然一体,东西长12里,南北长8里有余,是当时国内仅次于长城、洛阳的第三大都会城市。

晋阳城盛极而衰,被赵光义举火焚毁

但随着公元960年赵匡胤在开封城内黄袍加身,成为大宋皇帝,太原城开始命运多舛。由于后汉的残余势力在太原及周边地区建立了北汉割据政权,赵匡胤及弟弟宋太宗赵光义于公元968年至979年的十余年间“三下河东”,攻打晋阳,对城池造成了极大破坏。尤其是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4月,赵光义御驾亲征,督率马步军数十万围攻晋阳,昼夜不停轮番攻城,历经1个月苦战,北汉主刘继元被迫投降、北汉灭亡。

但北汉君臣投降后,晋阳城内仍有军民负隅顽抗,加之赵光义考虑到晋阳城再出“真龙天子”,于是降诏烧毁晋阳城。5月18日,宋军在晋阳城各处纵火,将这座屹立在汾河河畔平原近1500年的千年古城付之一炬,来不及逃出城池的老弱妇孺葬身火海者不计其数。次年4月,赵光义为了掩盖其屠戮百姓、毁灭古城的罪行,引汾水、晋水淹没了晋阳城的废墟,并严禁当地人民在晋阳城旧址居住。

太原城重新崛起,成为北方重镇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为了抵御北方辽国日益严重的威胁,宋朝不得不在唐明镇(今太原城区西羊市大关帝庙附近)周边重建太原城,并扩大范围,广修城墙,建起一座周围近12里的新城;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设太原府治。从此,晋阳城被改名为“太原府”。

大明洪武九年,为了抵御逃回北方草原的元朝残余势力,朱元璋派其三子、晋王朱棢出镇太原城,并在宋朝城池的基础上向东、南、北三面扩建。扩建后的新城周长24里,城高3丈5尺,壕深3丈,城墙夯土而成,外用青砖包砌,建大小城楼104座,瞭望台32座,成为“坚逾铁瓮”的城堡。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