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外滩大会虽然落幕了,但是未来在上海这个永久会址所在地,金融科技将继续发力,让普惠金融走得更远、更深、更广。本报记者 袁婧摄
金融,看起来是很高大上的名词;科技,听上去是很高精尖的能力。当金融与科技相遇、相融,却会发生神奇的“化学反应”——金融科技的浪潮竟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与每个行业紧密相连。
昨天,首届外滩大会落下帷幕,在这场全球顶级的金融科技大会上,技术、普惠、有温度是与会专家、从业者提到的三个高频符号,它本身也包含着金融科技传递的理念和发展方向——金融科技的落脚点,永远是融于生活,为人民所用,能温暖人心。它将让金融变得更便捷、高效且更可持续发展,变成每个人普惠的现实。
以技术为驱动,放大金融能力
技术是贯穿这场顶级金融科技大会的“驱动器”。技术的爆发,为连接金融场景、放大金融能力带来可能。会场上的一杯现磨咖啡,是平民文化的象征。咖啡豆来自卢旺达,那里的中小企业通过全球贸易平台参与全球贸易,把咖啡豆从遥远的非洲带到中国,而建立信任的“桥梁”就是区块链技术。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说,每一袋咖啡都用上了蚂蚁链溯源技术,消费者在袋子上扫一扫,就能看到咖啡从原产地到每个储存节点等的全运输流程。信息存于链上,也帮助了当地的咖啡农,每卖出一公斤咖啡,他们就能多挣4元。这是科技对金融的赋能。
卫星拍摄的一张照片,经过技术的“磨皮”和“拼图”,也能帮助到更多的人。外滩大会上,网商银行宣布在全球范围内首度实现将卫星遥感技术应用于数字贷款,破解了农民群体因为缺乏信息化能力而难以接触金融的难题。来自江西省余干县的杨作波成为国内第一位因此受益的农民,他至今不懂什么叫“卫星遥感”,但却体会到了金融科技最美妙的力量:只要通过支付宝小程序,在手机地图上标出自家水稻田,系统就能通过卫星遥感的数据估值,向他提供合理的信贷支持。
5G、区块链、物联网、混合现实(MR)、深度学习……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传统金融模式,每一项技术都在与金融发生“化学反应”。“从现在开始,金融将延伸到所有个体、企业和场景,金融科技化的浪潮还刚刚开始。”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当科技成为全球竞争力时,已经不是你是否选择它的问题了,而是你要么赶上大潮,要么成为输者。
以场景为纽带,普惠带来增量
如果说过去金融与社会经济的连接,还囿于在银行网点办理业务、使用信用卡付款等,那么,这一波金融科技浪潮之下的连接,则更有想象力。它个性化、智能化、场景化,不仅千人千面,还像血液一样,与肌肉骨骼融于一体,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和民生发展。
这种“连接”更加精准。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下,健康码就是一种强连接,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既可以精准防疫,也可以使资源配置最优化。这也是金融科技服务的核心,从以钱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从过去的人找钱、企业找钱,到现在的钱找人、钱找企业。
这种“连接”更加普惠。科技拉近了人、物、钱的距离,为他们精准“配对”,有了数以亿计的连接,就能够实现金融普惠。2013年,众安保险在上海成立,用算法和技术让保险变得“接地气”,今年上半年,其服务用户超过4亿人,人均保单数9张,人均保费贡献为16.9元,让更多普通人想得到、用得到保险。井贤栋说,过去金融专注20%的人群,如今它也服务其余80%的大众,照亮每一个普通人、每一家小微企业。
这种“连接”带来增量。外滩大会现场,很多传统金融企业、互联网金融企业都表达了同一个看法,依托于金融科技创新,普惠金融将成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大家不是玩零和游戏,而是共同做大蛋糕,不会独木成林,而是彼此依存,互为生态。就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阿奇姆·施泰纳在大会主旨发言中所讲,数字变革最明显的“增值”会出现在金融科技领域,“如果想有超越以前的发展,那么必须抓住普惠经济带来的巨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