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一切都发生得自然而然。开办自得琴社,大家因琴结缘,有这样一个空间可以给古琴爱好者弹琴、写字,互相交流,自得其乐。不过,随着成员的逐渐增多,唐彬也更多地想对琴社赋予一些使命。“一直以来古琴受到这么多文人的喜爱,必然有它自己的魅力。如今只有这么少的人了解它,未免有些太可惜。”唐彬说,“琴社的成员多少都有一些历史使命感,希望能够通过这个琴社,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和学习古琴。”
出圈
自得琴社很早就开始拍摄古琴的演奏视频,不过一直是在圈内传播。令唐彬没有想到的是,琴社会因为一段古画风格的视频,火了!
说来也是灵光乍现。当时琴社正在尝试改编一首多乐器的曲子《空山鸟语》,大家因为录制视频的服饰问题犯了难:六个人的衣服,不但要统一协调,还要好看。讨论来讨论去,最后决定去找装束复原小组,用古代的服饰试试。果然,镜头里呈现出了别样的古韵。可是服饰统一后,大家又发现用白色的背景,总有些不对味儿——“我们就又试着把背景的颜色调了调,呈现出一种年代久远纸会泛黄的感觉”。低饱和度的米色为背景,朱红的袍子,藕色绢衫,艾绿的上衣,有网友评价自得琴社的《空山鸟语》好像一幅随着音乐流动的古画,画面效果堪称“惊艳”。
《空山鸟语》在全平台进行了投放,仅微博一个平台粗略估计就有上千万的点击量。唐彬坦言,“没想到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尽管在他看来,这个视频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摄像机不是4K的,清晰度不够,再比如因为同期录音的缘故,视频里还出现了话筒等等,《空山鸟语》毫无疑问成为自得琴社“出圈”的第一部作品。
唐彬知道,在一个传播媒介丰富的时代,传播音乐艺术光靠音乐本身已经不足以吸引观众,成功的传播需要调动接收者各种感觉器官,尤其是要与视觉配合。古画系列的作品,自得琴社陆续推出了不少,都在网站上保持了相当的点击率,其中最火的一个作品是改编《长安十二时辰》电视剧插曲。
“可能在有些人的观念中,一个白胡子老头,在山里弹弹,那才叫古琴。”然而在唐彬的脑海里,他一直思考的是古琴的跨界与创新:开发电古琴,和昆曲、和舞蹈的结合,和小剧场的合作……唐彬一直在进行的各种尝试,就是希望能让古琴这个“非常小众”的乐器走进越来越多人的视野里。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对于自得琴社的十来个年轻人而言,传统乐器不仅仅是他们的爱好,也是一份坚持的事业。“要找回原本属于我们的文化自信,慢慢传承下去,是年轻人最应该做的事情。”唐彬说,他有一个同门的琴友在新加坡开了一家琴馆,就有不少人因为在网上看了自得琴社的视频后,慕名前去学习古琴,“这对于古琴的传承和推广,这也算是个小小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