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乌江畔。
项羽从四面楚歌的垓下逃出,再次陷入汉军的包围之中,而身边仅剩二十八骑,为了证明是“天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将二十八人分为四队,四面冲锋,溃围而出,此时仍有汉军紧追不舍,项羽一声怒吼便把追赶的人马吓的倒退数里。
《史记》中此段原文为“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这里面出现了“辟易”一词,后世人们便多把辟易简单地解释为退避的意思。
这样理解其实有些不够确切,未能充分体现出古代汉语的语言魅力,也未能将汉军当时真实的情形表现出来,因为后来争抢项羽尸体的也是这只军队。而唐张守节在《史记正义》解释为“言人马俱惊,开张易旧处,乃至数里。”是将辟和易分开来理解,更是不伦。
辟易二字较早的出处有《韩诗外传》“入其境,田畴甚易,草莱甚辟。”,《吕氏春秋·上农》有“地未辟易,不操麻,不出粪。”可见辟易的最初意思与农业耕种有关,具体来说辟为开垦除草,易为修治田界。
易是象形字,本意为边界标志,过了边界自然就产生变易。《易经》中的“丧牛于易”应以此解,辟易连用即为修治整理田亩。
“辟易数里”是说赤泉侯的部队逃跑了数里才站稳脚跟,重整队形,是以整齐的田亩来比喻军队队列。因此赤泉侯的部队虽然退避,但并不是彻底混乱的四处溃散,而是能够迅速的整顿起来恢复阵型继续保持对追击,也就是说项羽对汉军就像以剑劈水,剑出水退,剑收则水退而复合,项羽杀了那么多汉军,汉军仍如潮水般涌来,这才让项羽陷入深深的绝望,并最终丧失了东渡乌江的勇气。
因此辟易是一种比喻手法的运用,它虽然指的是一种退避,但这种退避是有序的,有着避其锋芒的意思,但并不是魂飞胆破,再无招架之力,如后来唐代杜甫《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诗中有“诵诗浑游衍,四座皆辟易。”四座辟易只是比喻气势压人,并非把人全都吓跑了。
这种比喻手法最早并非出自司马迁,早在《国语·吴语》就有“员不忍称疾辟易,以见王之亲为越之擒也。员请先死。”夫差不听伍子胥之言,伍子胥以辟易来表示自己不愿称病袖手旁观,置身事外以明哲保身,而非如三国韦昭所注辟易是一种狂疾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