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49年9月1日,也就是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北伐时在土木堡兵败被俘。历史上关于土木堡之战各种说法很多,其中流传最广,最为夸张的说法是当时明朝大军50万却被蒙古瓦剌2万骑兵击溃。
那么到底历史上双方投入了多少兵力呢?
01 明军没有50万那么多
首先,我们来看看当时明军的情况。
所谓50万明军这个数字在《明实录》、《明史》中都没有找到,其来源目前可查的应是在《否泰录》中。《否泰录》作者刘定之做过礼部左侍郎,这本书是他根据自己见闻,参考《奉使录》等书写成。后人土木堡之变中明军50万则多来自于这本书。
既然正史上没有直接记载当时明军的人数,那么我们尝试一下根据明军的军制来推理可能的人数。
《明史》记载明成祖即位后,全国都司卫所共493个,一个卫所满员应为5600人。而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设立了京营72卫,照此推断北京周围兵力应为40万人左右,而北京京畿地区卫所数量大约在50个,满额士兵当在28万左右。
宣德年间,明朝又建立班军制度。所谓班军制度即春秋两季征调河南、山东、大宁都司、中都(凤阳)留守司、直隶等卫所及宣府军士到京城备操。班军分春秋两班,每班满额在8万人。
按照这样的情况,整个京畿地区加上备操的班军,总兵力可以达到50多万人。
不过这个数据是额定数量不等于实际兵力。
实际上到明朝中后期开始,明军额定兵数量开始出现缺额。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战前夕,
京营满编兵力约为489117人,实际只有一半在岗。
另外明代卫所中并不是所有士兵都是战兵。明朝实行屯田制,卫所士兵自己屯田耕种作为军饷。卫所士兵分为屯军和守军,屯军一般占到7-8成,其余的为守军(战兵)。照此计算,京营之中满额的战兵人数大致在14万人左右。加上8万班军(满额的话),那么正统年间京畿地区的战兵大致在22万人左右。
那么这22万人都跟着明英宗亲征了吗?答案是没有。
正统十四年6月底,明英宗命成国公朱勇选京营45000人前往大同、宣府备边。而明英宗出发亲征是在7月,此时京营人数大致在10万左右。班军人数按满额算,扣掉留守京城的军队,那么出发的明军总人数不会超过20万。
明英宗亲征军队人数20万,扣掉民夫仆从,战兵估计在19万上下。大队到达土木堡之前,八月十三日,恭顺候吴克忠率15000京营士兵断后。吴兵败被杀后,成国公朱勇又带走近5万人去阻击蒙古人。这样下来,土木堡的明军总数大致在13万人左右。
明军从出发时就只有20万,土木堡之战只剩13万人。
那么对面的瓦剌军队到底有多少人呢?真的是只有区区2万骑兵吗?
02 蒙古不止2万那么少
巧得很,瓦剌军队土木堡只有2万骑兵的数据也出自《否泰录》,后世的史料也大都沿用这个记载。
实际上,瓦剌参与土木堡之战的军队应该也在12-13万人之间。
正史中关于瓦剌在土木堡之战实际兵力也没有详细记载,我们同样通过其他史料来进行推理。
《蒙古源流》中记载
“托欢太师之子额森(也先)....本日带领都沁.都尔本二部落行兵于汉地”
。都沁.都尔在蒙语里为四十四,为四十四万户。如果每户出一名男丁,也先就拥有44万大军的规模。不过这四十四万户很可能是个虚数,实际人口到不了这么多。
在土木堡之变后的北京保卫战早期,也先、脱脱不花、阿刺知院各率3万人深入明朝。也先后来增兵,本部兵马达到9万人围攻北京城。而史料记载脱脱不花和他的部队没有参与土木堡之战,而是去辽东打战。也先和阿刺知院两部合计应有骑兵12万人,土木堡之战后蒙古分兵南侵,由此反推,
土木堡中的蒙古骑兵至少在12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