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不等朝廷的批复就离开了广西。1529年,58岁的王阳明病逝于归程的途中,江西的一艘船上。临终之际,他把弟子叫到跟前,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微微一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江西军民得知他的死讯,穿着麻衣为他哭别。
当王阳明病故的消息传到北京,嘉靖帝非但没有惋惜,还以王阳明擅自离职、传授异端为由,撤掉他的爵位,将“王学”定性为“伪学”,禁止学习和传授。
王阳明纵然功勋卓越,学说远播,却屡遭排挤,深陷冤屈。直到下一任皇帝隆庆帝上位,才得以平反。其受挫受辱的一生,的确令人唏嘘。
为他感到唏嘘的人大有人在。有一天,王阳明的弟子在一起讨论老师的冤屈,为老师感到不平。王阳明问他们:你们觉得我为何会受到那么多的非议诋毁啊?有的弟子说是因为老师的成就被人嫉妒;有的弟子说是老师的学术与主流学说发生了冲突;有的弟子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王阳明说:你们说的或许都对,但我最想说的是:以前,我还想做乡愿之人,好好先生,生怕得罪人,生怕别人不理解,如今信了我自己的良知之后,我便按照我的良知行事,对天下人的非议诋毁已经不再介意了。
“良知”,就是一颗光明之心,听从光明之心的指引,王阳明终于能在惊涛骇浪中获得从容与安宁。王阳明一生屡遭挫败,他身边的人都对他心生同情,但他已经与人生和解了。我心光明,我努力过了,至于结果怎么样,至于别人怎么看,我放下了。结果的失败和别人的非议并不可怕,因失败的结果和别人的非议而让光明之心蒙尘摇荡,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就是对结果和他人的“无待”。
《论语》中记载了叔孙武叔诋毁孔子一事。有弟子问王阳明:为什么连像孔子这样的大圣人仍然不能免于被毁谤呢?王阳明回答:毁谤都是从外面来的,即使是圣人,也无法避免。人贵在内在的自修,如果自己确确实实是个磊落之人,纵然人人都毁谤他,也伤害不了他。这就好比是浮云遮住了太阳,如何能减损太阳的光明?
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被是非所左右,与世俗相处)。只要我们内心光明无私,天道就会告诉我们人生的正确航向。哪怕这条航线上只有我孤单一人,也不应对自己的信念产生动摇,因为有天道为我保驾护航。当别人不理解我们时,没有必要与别人为敌,也不需要去跟别人证明自己是对的,更不需要去别人那里乞求赞美,要把自己从别人的是非荣辱评价中解脱出来,只要心灵足够光明,就不再依傍他人的照亮。
阳明有诗云:“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愿在人生大海中沉浮的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定盘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