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固然调粮困难,汉末关中人口凋零,生产疲敝,曹魏支援陇西后勤上也是代价不菲的。所以我们在诸葛亮出祁山的几次战役中, 都可以看到抢割小麦的戏码,麦收季出征甚至成为了惯例,对粮食资源的争夺贯穿了整个陇西战役,这里敌我共难,除了第一次马谡守街亭的失败造成了整个战役的失败外,后几次无功而返都是因为粮食运输,蜀汉最终在后勤战争中,还是不支倒了下来。
3.不可给曹魏整合天下的机会
不断的战争给华夏人民带来了苦难,然而国小力弱却精熟的蜀汉,不给地大人多的曹魏休整的机会,是他最后的胜算。
魏国力量大,管理难度自然也就高了,不断的战争可以让他没有精力发展生产,至少在关中以西是这样,时间无疑是曹魏的朋友,不进攻双方运营几年,单矿双兵营的蜀汉必定被四矿十兵营的曹魏用人海淹没。
进攻,不断的进攻,拖住你发展的步伐,等待因为吞并汉室引起的反弹发生,等待可能的叛乱发生,是诸葛亮最后的胜算了。只有在东吴蜀汉同时进攻,并且都取得一定胜利,而且魏国内部内乱的情况下,无可扭转的天下大势才有一丝改变的可能,这是顶级战略家诸葛亮符合实际的考量。
三.此举地缘政治对蜀汉的要求
1.陇右进攻是蜀汉唯一的方向
除了陇右,蜀汉也找不到别的进攻方向,荆州被曹魏控制,移兵江南和东吴组成联军更是不具备操作性,双方虽然被曹魏挤压到了一起,政治互信的基础其实很脆弱,上庸地形复杂,接近曹魏核心控制区,更是不可能大举用兵,只有陇右的进攻才是唯一的方向。
诸葛亮虽然有天纵之才,战略上的巨大劣势却不是人力可以轻易弥补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至少在丞相掌权的时候,蜀汉避免了崩溃,然而姜维实在没有丞相的才能,蜀汉的本钱就是那十万不到的精兵,随着老兵的凋零,他的攻势渐渐起不到拖住曹魏的目的了
郭淮,司马懿,邓艾几代魏国名将对陇右的精英,曹魏的西部精兵已经练成,最后的灭蜀之战钟会率领的曹魏中央军和邓艾的西军,一战灭国,就是绝对国力的碾压。
2.两者联合攻击强者
即使不是国战,根据自然界的丛林法则,老二和老三,东吴和蜀汉对攻,都是双方的取死之道,曹魏一定会笑着看东吴和蜀汉攻伐的。刘备一辈子情商高,晚年冲动了一回,就差点把一辈子的积蓄赔了进去。
关羽丢失荆州后,吴蜀夷陵之战后,蜀汉基本丧失了国运,可以说吕蒙的偷袭败光了两边的国运,孙权被刘备吓得向曹操称臣,是东吴这样毫无大志的政权丑陋行为的范例。老二打了老三,老三反过来打老二,一次战略冲动,双方基本已经预定了亡国的门票了
3.蜀汉之悲壮
三国中,你问大家最喜欢哪国,百分之六十的人估计都会选择蜀汉,除了三国演义扬刘抑曹的客观情况,蜀汉那种悲壮,那种历史中确实存在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是他魅力的重要所在。
诸葛亮和姜维不断的进攻,蜀国军民在蜀道艰难运输补给的困苦,使蜀汉注定的失败真的发生的时候,让无数人心疼,他不管是否真诚,是东汉末年最后一丝爱民,复古的政治理念的展示了,曹魏和晋的赤裸裸的实力理论,让后世王朝都缺乏蜀汉的浪漫,这也是蜀国这个微末小国在国人心中份量如此重的原因之一。结语:
蜀国的策略很早就被确定是联吴抗曹,这从法统,现实的角度分析是最合理的选择。从曹操和刘备开始,英雄和奸雄的道路不仅是个人的角逐,更隐隐是天命的战斗,无数游戏都是以这个为切入点来诠释三国魏蜀战争的含义。
刘备刘秀一般的人生轨迹,最终还是缺乏了三分运气,曹操毕竟不是王莽,而是智商情商毫不弱于刘备的存在。曹魏代表的务实残酷的政治模式,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从具体的战争角度分析,蜀汉的持续进攻不是浪费民力,而是最后一丝翻盘的可能,是黑暗中唯一的一缕光明,这缕光明如果不是马谡,如果不是司马懿,是很有可能照亮整个大地。蜀汉的进攻最终成全了晋宣帝,从这一角度出发,这样的进攻确实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