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纪录片相反的历史:秦军的真实样貌

2020-09-14 23:49:17 作者: 与纪录片相反

近年来随着《大秦帝国》的热映,媒体又将秦国,这个中国古代史上最具争议的国家,推入了人们的视线。关于的秦国的崛起,以及最后对关东六国的兼并,都不可能绕开秦军战斗力这一话题。毕竟,传统上总有人出来吹捧的大秦庙堂,无论如何优秀,都无法身处战争第一线,为秦国开疆拓土。因而,仅以变法、后勤、总体实力这些话来对秦军本身实力一笔带过,是非常不可取的事情。

但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战国时代的著名军事家吴起曾经在自己的兵法中点评秦军是一支散阵自斗的军队,而这个评价,绝无再出现在其他国家身上。对古代战争稍有常识的人就应该明白,古人打仗是讲究队形与阵法。一支散阵自斗的乌合之众,很难在战场上获得胜利。那么两千多年前的秦军,到底是怎么散阵自斗,最终斗掉了实力不俗的关东六国呢?

适合何散阵自斗的兵马俑

【考古学家们还原的彩色兵马俑】

仅仅凭借吴起当年的一句点评,或许不能在根本上说明秦军的风貌和问题。幸好,秦始皇在死后将大批按照真实秦军相貌制作的兵马俑被一起埋入地宫之中。这些夕日霸主的巨型手办在20世纪70年代被发现时,依然保持了当初设计者完工时所布置的格局。我们也得以通过这一重大考古成果,配合典籍,还原秦军的真实模样。

迄今为止,秦始皇兵马俑坑已经被发掘出了近千个兵俑,主要分布在展现中军步兵部队为主的一号坑和展现侧翼骑兵等机动部队为主的二号坑。粗看这些队列完整的兵俑摆放形态,与很多我们熟悉的古代军队布阵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之处。但若细看各处兵俑的细节,则不难察觉,这些兵俑除了大量装备用于射击的弩之外,在近战武器的配备上却是五花八门的。

【散落在坑道中的秦军披甲弩手俑】

去掉一号坑中,前三排那些大部分仅仅使用弩的轻装无甲弩手不谈,阵中的其余步兵都被安排在了一辆由军官乘坐的战车身后。他们中的70%装备了皮甲等当时流行的护具,除去弓弩外,近战武器种类包括了剑、矛、戈和铍。

如果说剑只是军官或弓弩手的防身武器,那么矛、戈和铍,无疑就属于专职近战士兵的装备了。但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些武器并不是统一分配在阵中的某些分队,而是以一种打散的形式分配使用。这无疑在向我们表明,秦军的步兵在实战中经常以小分队为单位,士兵相互配合,却也是各自为战。吴起所说的散阵自斗,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不过,每个编队中都有军官所乘坐的战车存在,说明了秦军并不会纵容手下的虎狼之师们毫无章法的乱打乱冲。这些战车不但装备了弩用以支援附近步兵战斗,也在客观上起到了指挥编队作战,协调不同士兵配合的作用。所以,如果用吴起所说的散阵自斗来贬低秦军的纪律,并不客观。但相比习惯于使用同样武器的编队来说,秦军的这种混合分队虽然看似功能齐全,实则是样样都不精通精通的三脚猫配置。对比同时代的希腊罗马军队,就显得有些实力不足了。

【兵马俑一号坑】

西方人曾经也爱散阵自斗

【埃及壁画上的海民形象】

或许有人会问,那么难道在西方历史上就没有存在类似秦军那样的散阵自斗时期?其实还真有!远在早于西周立国200多年的时候,大批来自欧洲的军事移民曾经大范围入侵西亚和北非地区。考古发现的古埃及人记载中,这些被称为海上民族的蛮族就喜欢让使用长矛的士兵与善于使剑的武士们,每五人一组,形成一个小的作战单位。虽然也是散阵自斗的风格,却并不妨碍这些地中海的虎狼之师们为祸亚非沿海多年,给法老时代的埃及人和圣经时代的犹太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