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孙伯翔谈魏碑书法的学序

2020-09-15 16:18:54 作者: 循序渐进,孙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

在书法里学序问题非常重要,第一个要选择一个好的样板。看好了,再征求老师的意见。老师跟老师的意见都不一样,所以首先你自己得有主见,这就是我选的对象。之后再注意观察,先取形、后取神。

我主张尽量得先写“像”。但是有人说要百分之百的像,这句话,我打问号,我觉得也不可能。因为古人是古人,你是你,两个人的心境、想法,多少都会有差异。我觉得郑板桥那句话可以用上,“十分学七要抛三”。但首先得把“形”勾好,“形”不出来,“神”也就无从谈起。

一幅作品形质是躯壳、性情是灵魂,无形质哪来的性情?习书之始要形质在前,性情在后,待掌握了形质之后就要性情在前了。颜真卿若没《颜家庙》、《颜勤礼》、《自书告身》等楷书精作,他再有国恨家仇也写不出《祭侄稿》这样的千古绝唱之作。形质从古而取,性情应时而生。你是否将每一根线都能表达到变化起伏且独立完美,这完美是你多年的修炼而自然的流露,是“虚实相生”,即所谓“动辄合度”,此时的点与画既是法,也是情。

回忆我自己学书的历程,我是从唐楷入手的。我觉得这样的路子正,是可行的,所以我也这样教学生。那么从别的书体开始是否可以呢?现在我也改变了我以前的看法,不能太绝对。根据每个人的条件不同从何处入手都可以,不过要明白孙虔礼所说的先学平正、后而险绝、再复归平正、最后贯通的道理,因为他是根据自然道理而得出这一结论的。

开始写的时候要注意一个问题,要搞清楚你这一辈子的主要发展方向是什么?大伙都知道,我是写方笔为主,也可以说,是从《始平公》起家的。从《始平公》起家,一个是我自个儿选的,自个儿认识到的,另外是我的老师指点我的,他说要把《始平公》写的像钢打的、铁铸的,他是这么给我定位的。

开始写《始平公》,先把心境放平,心无旁骛,没有其他,只有写字。字的灵魂就是墨线,结体美是第二位的。书画的点线其质如钢筋,或如木棒,或如铁块,或如石块,千万不要似棉团、似麻披,更不要像稻草。

开始写的时候,有一个情况,一定要“薄”。现在有人说孙伯翔是写魏碑的,孙伯翔写魏碑写得很活,这是褒奖我,当然我的方向也是这样。你把它写死了,不是你的目的。你把它写特别像了,也不是目的,你必须从“薄”到“厚”,从“死”提“活”,这需要时间。一年不成用两年,两年不成用三年。说实话,我从四十岁开始,今年我八十六岁,几乎我的方笔的东西就没有落过。在这个过程中,我现在的想法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如果说是“挥纸如土”,而现在写字,首先得对得起这片纸,现在是“惜纸如金”了。

现在印刷技术非常发达,各地书局影印各种碑帖范本,其质量优劣不一,要择优而取。但是我有这样的认识,影印本不如以前珂罗版,珂罗版不如拓本,拓本不如全拓片,拓片不如原石。

我是写北碑的,在临写龙门造像和云峰山刻石上下了多年的笨功夫,尤其是在方笔上更多一些,因此对刀与笔多了些肤浅的认识。我认为传世的方笔魏碑有其明显的镌刀盺起成分,不可泯除,但其形神主要是当时书家所为,欲得方,必得厚,方能积雄。形态易得,质感难求,刻工只能得其表,无法得其质,无法得其厚,无法得其神。如果魏碑石刻是刻工所为,那么,云峰山石刻又怎么能解释呢?无名的小造像、小墓志确实是以刀代笔,我们不能作为法来学习,但是它们当中有一种自然的天趣,给人们一种朴实无华的美感,不能取法,但可取意。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