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阴阳家借助秦始皇这个天下第一人强势推广,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可惜时间不长,秦朝被推翻了。
按理说,阴阳家就会如阿房宫一样被项羽一把火烧掉,没想到的是,汉朝的前几任皇帝仍然以它为官方正统思想,仍然大修陵墓。
这种连续两个朝代都以一个思想来统治的,历史上也就隋唐更接近这种状态。
然而。汉朝的思想氛围其实是分阶段的。
在汉初,实际上恢复了当初周朝的分封体制,可是,又分为两个大版图。
也就是在原来六国的地域里,仍然恢复宗法制,让人们的信仰祖先崇拜与宗族落地,以缓和社会矛盾。
汉初版图
在原来秦川范围内仍然是思想上用阴阳家,组织结构用郡县制,维护体制用法家。
很多人说汉初实行的老子的道家思想,这也不能说错了,因为道家就是要上层人士管控好自己的掌控欲,先让社会体系自行发展一段时间,这有点像一个生命都有一段生长发育期。
可是管控自己的行为需要的是信仰,没有信仰做支撑的人是很难在短期内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是阴阳家起到的作用。
也就是不在现实中扩张的前提是在信仰上拓展自己。包括平定七国之乱都是在信仰上的坚定态度起的作用。
而到了人口密集度增高之后,空间的不足就会让人们难以维持现状。
这个时候,就到了再次文明缔造的时候了。
前文讲的很清楚,当初,周公为了弥合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做了一系列的选择。
包括分封制,也就是说,我虽然可以给你们安排诸侯的人选,但是会严守边界,不去触动诸侯国的宗法体制。
制礼作乐与典章制度,是指你们诸侯国之间也要严守边界,不做逾礼的事情。
德治是指包括周王与周公在内,也要恪守自己的边界,不做背德之事。
这些的基础是周王要带着诸侯去拓展边界,以整体的拓展代替内部的纷争。
西周版图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摆在他面前的同样是这个问题。
他也做了一系列的选择。
包括推恩令,察举制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推恩令的意思是让以前东方六国的人认清现实,即使不服从皇权体制,也没有抗衡的基础了。
察举制是让六国的人明白不仅仅诸侯可以治理国家,孝廉也可以成为公务员。
独尊儒术是在信仰上的让步,也就是一种妥协。
从宗法制的角度看,宗族结构才是原来的人们最重要的守护,推恩令只是把诸侯国的力量分散了,并没有瓦解宗法制。
儒家其实是尊重一种现实中的平衡,就像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礼乐制度一样,独尊儒术是为了平衡新兴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
主要是秦川集团与六国集团,他们需要通过对外战争来获取更多的回报。
至于德治与典章制度也没有荒废,汉武帝曾经下过罪己诏,司马迁做的史记也不曾被禁,这都是帝王在约束自己的行为。
阴阳家的成分在这个时候,就开始逐渐衰微了。董仲舒把它与儒家融合在一起,这是天人感应的由来。
天人感应其实是把阴阳家拓展的宇宙观与儒家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
自此,人们不再拓展信仰的边界了,只需要维持现状即可。
中华文明的思想体系也不再拓展边界了,只是在这固有的思想空间中继续求存。
汉初的国际形势
再说法家,在秦始皇时期,它针对的是宗法制,为了维护一整套皇权体制,不得不用法家来强制执行。
内儒外法,这其实是在信仰上的让步来换取对方对体制的认可。
也就是说,皇权体制变成了宗法制外面包裹的一层保护,相当于防弹衣,或者导弹防御系统。
真正维持帝国运转的,是宗法制,儒家思想其实是上层人士的约定,努力维持现状。
法家不再针对宗法制,它成了宗法制的有力补充,也就是说,在宗法制能够管辖的范围中,法家不管,宗法制管不到的领域,是法家来维护秩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