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此即彼"——宋代台谏异化行为的深层原因

2020-09-16 19:32:46 作者: "非此即彼"

于是史弥远干脆将言章全部让自己府第内的人员来写就,交付台谏官员直接上表。贾似道弄权时期,言官奏稿全部出自他的手里,这两个权相彻底将台谏制度玩弄于股掌之间。

面对权相的肆无忌惮,宋代台谏官只有三种选择:一是追逐势利、丧失名节,成为其鹰犬。

二是尚存廉耻,静默不敢言。三忠于职守、敢于谏诤,这种人轻则罢官,重则惹祸,能够生存下去的不多。二、台谏异化的具体表现

宋代台谏的异化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多方诋毁,攻击人身。台谏在论奏之时,总是将自己置于道德的制高点,对大臣攻击时往往事与人不分,并且常常抛开事实,而是浓墨重笔着重在诋毁他人,甚至不惜发动人身攻击。

2专门罗织,不辨事理。台谏官员行使论奏弹劾职责时,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以法理为准绳,摆事实、讲道理。

然而宋朝台谏官在行使这一职权时,特别是权相当政时上位的台谏官员,基本不注重调查研究。

不去追求证据的真实性,往往凭借道听途说就"风闻言事",或者是小题大做,甚至无中生有、指鹿为马,上纲上线、刻意罗织罪名。

3沆瀣一气,联手围攻。台谏官如果想要弹劾某个执政大臣,往往先进行私下串联。

统一思想后,一般是联名上奏,一致行动,群起围攻,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如果无法达成目标,常常以辞职相要挟,上表"家居待罪",以所谓清誉影响舆论,达到党同伐异的目的。

北宋台谏制度的异化,台谏势力的病态发展,往往人为制造诸多矛盾与内耗,对政府行政效能产生恶劣影响。

如果不是宋太祖"不杀士大夫"祖训,许多大臣会因为台谏官员的指控惨遭杀身之祸。而当谏官一旦因权相而失势,则奸臣又会从此冒头。

宋代的台谏制度一直处于异化状态,没能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

三、台谏异化的真正原因

宋代台谏之所以出现异化,有其深层次原因.

1皇室"异论相搅"理论为主因

"异论相搅"是赵宋王朝"祖宗家法"中一直传承下来、长盛不衰的让大臣互相制衡的法宝。其中心原则是让派别不同、无法相容的大臣一起共事,互相监视、牵制甚至攻伐,避免某派势力过大进而危及到君主的权力,动摇皇室的地位。

宋真宗启用寇准就是运用"且要异论相搅,即各不敢为非"的结果。

自宋仁宗开始,宋朝的最高统治者往往默许台谏官员弹奏大臣,甚至是主动怂恿,台谏官员即便不得不被免职,皇帝也会很快重新起用。

台谏官员都深深认识到,君主最看重的就是他们的忠诚与耿直,只要对君主表现出忠诚或者做出耿直的姿态,就可以有恃无恐、无所顾忌地弹劾执政大臣。

历史上这样做的台谏官员最终都会有所收获。所以"异论相搅"理论贯彻执行,无疑是导致台谏异化的第一主因。

2党同伐异的政治文化是重要因素

中国古代政治历史上权力争斗很少有"折中"一说,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中庸之道"截然相反,往往一旦发动就会出现"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斗争。

发难方与对立面,在争斗中都要抢占道德制高点,将自己置于绝对正确的角度,在相互攻击时则常常语言偏激、失去理性,甚至不惜罗织罪名,置别人于死地。

他们往往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采取的多是"党同伐异"的行为方式,这是导致宋朝台谏异化的深层次原因。

因此,台谏很难客观公正地就事论事,特别是一旦出现两大阵营相互对立,或是在权相的操控之下,他们只能赤膊上阵,竭力为某一方站台,争斗激烈残酷不可调和,只能以一方失败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