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此即彼"——宋代台谏异化行为的深层原因

2020-09-16 19:32:46 作者: "非此即彼"

台谏是台官与谏官的合称。宋代以前,台、谏属于两个系列,履行不同的职责。宋初设御史台,作为执掌纠察朝廷内外文武百官的最高监察机构。

1032 年,宋仁宗进行改制,将原属门下省的谏官分离出来,另设一个监察机构谏院。最初设立谏官本意是纠正皇帝,对皇帝才称"谏"。

但是宋朝谏官撇开皇帝不管,反过来监督宰相及百官,使谏官职能开始异化。因为改制后职能重叠,至北宋中期台谏基本合为一体。

在宋代分权制衡结构中,台谏为中央监察权的代表,相权则是中央行政权的代表。监察权在监督行政权时,必然会受到行政权的反制衡,总是试图凌驾于监察权之上。

这种关系在宋代的相权与台谏监察权之间时刻在演化着。正常情况下,台谏系统对行政权能够进行有效监察。

但一旦出现专擅政局的权相,台谏制度就往往成为相权的维护力量,不能恪守公正和理性,出现严重的异化现象,对宋代政治产生很不好的影响。

一、权相控制台谏系统的基本方式

宋代的权相主要有蔡京、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几人。他们在相位上,权力相对较大,通过合法利用制度疏漏或者是公然无视制度规定,都实现了对台谏制度的反制衡。

他们深知若想排斥异己、专权朝政,单凭君主的宠信远远不够,必须将台谏官员变成自己人,具体操作手法则多种多样,诸如引用自己亲信、罢免敌对人员、虚设台谏位置等。

所有权相都把操纵台谏系统视为擅权专政的至关重要的步驟。

1任用亲信党羽

秦桧、韩侂胄弄权干政的第一步都是如此,他们通过种种手段将亲近自己或较为软弱的官员推为台谏官。

进而控制了朝廷言论阵地,打击异已或吹捧自己无不得心应手,如韩侂胄就利用台谏官将理学批驳为伪学,兴起"庆元党禁",将反对自己的理学型官员一网打尽,再无人能够制约。

秦桧的后任汤思退也想效仿他成为权相却没有成功,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能够控制住台谏系统。

2巧用御笔内批

蔡京、韩侂胄或是自小玩伴或是外戚亲属,与皇帝特别亲近,于是常常不走正规的朝堂途径,所办事项由皇帝在宫中用御笔降下,这就是内批。

类似于后来的领导批条。蔡京几乎所有事项都假托御笔施行,除罢言官、控制台谏自然轻而易举。

韩侂胄全盘挪用,用御笔内批将当时的宗室宰相赵汝愚赶下台,并将支持赵汝愚的理学型官员如朱熹等人一一罢免或贬谪到地方,成就他权相之位。

内批本是保证君主亲擢、监控台谏的手段,却被权相钻其漏洞,成为他们操纵台谏系统的工具。

3推出官爵诱惑

这是源于秦桧的一箭双雕的手法,其宗旨是由台谏官弹劾执政,执政丢官后其位置由弹劾者补上。

这给了台谏官员以极大的动力,秦桧巧妙使用这种方法,将有可能觊觎其独揽相权的执政罢免,又凭借执政的显要位置作为网罗台谏官员的诱饵。

他独自掌握相长达十七年之久,执政却同如走马灯般更换了二十八人,其中由台谏官升任的就达十二人,这样秦桧就彻底掌握了台谏的权力,专擅政局更是不在话下。

4任用亲信为经筵官员

这是一个迂回的手法,经筵官的主要职责是在皇帝身边侍讲,秦桧将自己哥哥和儿子相继推荐为经筵官,让他们密切留心皇帝所思所想。

并将自己打击异己的想法传递给那些兼任讲读的台谏官,往往"经筵退,弹文即上",百试百爽。

这种由秦桧首创的台谏官兼任经筵官的作法,被后来的韩侂胄再次继承,重走台谏官无不兼职经筵的老路,以此把持朝政。

5代拟言章

史弥远、贾似道当权时期,要求台谏官员将上奏的言章副本封上呈给自己审查。后来感觉副封不够直截了当。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