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掩不住的汉简书法之美

2020-09-17 09:43:47 作者: 流沙掩不住的

敦煌汉简书法数量之巨大、书体之多姿、笔法之变异、风格之奇巧、功力之深厚,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一座庞大的中国书法基因库,对研究三千年书法史,特别是书体演变和最终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1

从北京奥运会徽谈起

2003年8月3日晚,北京天坛。

这一刻,世界各大媒体都把镜头对准了祈年殿。

千呼万唤中,2008年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惊艳登场,刹那间征服了全世界的目光。

会徽图案高度融合了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和现代体育运动特征,古朴稚拙而又动感十足,极富现代气息。特别是英文“BEIJING”和阿拉伯数字“2008”出人意料地用敦煌汉简书法的形式写成,堪称神来之笔,被誉为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灿烂文化完美结合的精品。

“当初,BEIJING2008并不是用汉简体,而是用普通的罗马体写的。”2009年8月,《敦煌书法》摄制组在京采访了会徽的设计者、北京始创国际企划有限公司总裁郭春宁。

“我们的方案被选中后,专家、评委提出了修改建议,说你们能不能尝试一下,英文和阿拉伯字母也用中国书法的形式来写?”

然而,郭春宁从没用毛笔书写过英文和阿拉伯字,怎么写都像外国人写汉字。他挖空心思地发动了一帮小朋友来写,希望用孩子稚拙的笔触来获得新的意境,但效果差强人意。最后一道难题无法破解,他们都感到非常困惑。

有一天,郭春宁忽然想起有位设计师的女朋友是学中国画的,还会写汉简体书法,能不能请她帮忙写写试试呢?

过了两天,她拿了一卷纸过来,郭春宁打开一看,立刻眼前一亮:“嘿!就是它了!”

这就是我们后来看到的汉简体“BEIJING2008”。

郭春宁说:“现在看来,只有敦煌汉简书法那种古朴、率真、洒脱的特点能够与奥林匹克运动,与人类的伟大梦想相匹配,而且与中国印的风格一脉相承,浑然一体。尽管汉简现在不被很多人认知,但是它存在于2000多年前的敦煌,体现了中华先民生机勃勃的创造力,这正是我们需要的风格。”

2

流沙坠简——中国书法的“核爆”

早在100年前,敦煌汉简重见天日时,就曾引发了中国书法的一次“核爆”。

1906年至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两次在敦煌玉门关一带的汉代烽燧遗址发掘出汉代简牍789枚,由此拉开了汉简大规模出土的序幕。

首批敦煌汉简被斯坦因偷偷运回了英国。后来,法国汉学家沙畹博士根据这批资料编辑出版了图册。国学大师罗振玉获知这个情况后,就写信给沙畹,希望博士把汉简资料提供给他做些研究,后来沙畹就把书稿的底版寄给了他。罗振玉如获至宝,他立刻与著名学者王国维分头整理考证,1914年,罗振玉、王国维合撰的第一部汉简研究名著《流沙坠简》在日本京都出版社出版。

汉简的出土在中国书法界引发的震动更为强烈。著名书法家、理论家刘正成先生甚至用“原子弹爆炸”来形容这种震动。他说,敦煌汉简灵光乍现,一下子打开了书法的新天地,不仅改写了中国书法史,而且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以来的书法创作。

国内最早看到汉简的书法家是沈曾植。他跟罗正玉、王国维亦师亦友,《流沙坠简》的书稿大样刚出来,罗正玉就从日本寄给沈曾植先睹为快。沈曾植看后敬若神明,他说,看到这个东西好像突然开窍了,以前苦苦猜想的东西,今天终于找到了实证。

千年墨痕重见天日,使许多长期困扰中国书法的重大理论谜团真相大白。这不仅为书法史的重构添加了珍贵的素材,也为当代书人打开了一个琳琅满目的书法宝库。简牍书法的自然、朴素以至有些新奇的美,很快成为人们争相效法的对象。

清末民初大书法家李瑞清、郑孝胥看到《流沙坠简》后都击节赞叹:汉代笔法的奥秘已经泄露无疑,以此复古指日可待。

著名国学家梁启超先生一直怀疑王羲之《兰亭序》的真伪,看了汉简之后,他才觉得没有问题了,他相信王羲之那个时代会出现这样的杰作。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