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的赠品:唐朝笼络人心的“门荫制”,为何成官员眼中的鸡肋

2020-09-20 16:15:35 作者: 廉价的赠品:

4.科举有弊端使得入仕更容易

其实在唐朝的时候,科举制度并没有实现完善,还有着如考试不严格的诸多弊端。这也就给了很多高官子弟以“空子”可以“钻”。首先,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参加考试之前就利用着自己家族的背景和关系网来打通关节,从而来增加自己考试通过的几率。而伴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其的影响力开始越来越大,而在其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很多的弊端。

很多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通过疏通各种关系,在各个高官权贵中进行奔走,以此来得到他们的赏识和帮助,从而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比如在天授年间的官员薛谦光就曾经上书指出过很多中举的人都请了“托”这一现象,那些没有雄厚的家庭背景的考生自然是自己完成科举考试,但是有着非一般的政治经济地位的权贵富家子孙就自然是利用了自己所有的资源来参加科举考试,从而得到官名利禄。这在那个时期是很常见的事情,而很多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也半推半就地顺应了这一风气。

在这之后,我们可以发现科举考试中也出现了行卷的现象。也就是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邀请一些有声望的人来为自己的文章和作品来制造美誉从而达到实现自己影响力的目的,最终可以增加自己考试中举的可能。

我们前面提到过,科举制度在唐朝并没有很成熟,所以并没有实现阅卷人看不见考卷的姓名,所以使得当时行卷之风盛行在唐朝的科举考试之时,甚至其成为是否可以被成功录取的一大重要环节。比如我们很熟悉的白居易也是通过向顾况投以行卷,得到了顾况的赏识,才实现自己名声鹊起,从而二十七岁就成功中举。而杜牧也是通过把自己写的我们都很熟悉的《阿房歌赋》投给当时的太学博士吴武陵,从而吴将其推荐给了当时东都试官,最终使得杜牧也成功以第五名中举。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高官贵族子弟仍然在踏上仕途有着常人难以比拟的优越性。但是,通过科举考试踏上仕途和直接接受祖辈的荫蔽进入仕途很多高官子弟都会选择前者,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声名以及之后的发展是那个时候门荫入仕所不可比拟的。因这科举考试在唐朝尚还有着很多的弊端使得他们仍然可以通过祖辈和家族的帮助进入朝堂。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唐朝统治的稳定,以及高官士族对于科举制度这一除门荫制度另一选拔官员制度的逐渐兴起使得“门荫制度”这本是为了笼络高官士族之心的选官制度越来越不被其重视,最终使得“门荫制度”渐渐衰败,最终逐渐离开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