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台·风华|浮烟山文旅,张起岩与《麓台秋月》诗

2020-09-21 20:32:43 作者: 麓台·风华|

张起岩又是资深的史学家。由于其史学知识渊博,朝廷才起用他主持编修国史和编撰辽、金、宋三史。从元至正三年(1343年)起,到至正五年十月,辽、金、宋三史脱稿。至正八年,元顺帝又下诏翰林院修撰后妃、功臣列传,张起岩为总裁官之一。在修撰的整个过程中,张氏坚持原则,尊重史实,一丝不苟,呕心沥血。史书修撰完成时,张起岩已六十有五,遂告老还乡,不复仕。三年后,即至正十三年(1353年)张起岩病故,时68岁,谥号“文穆”。

张起岩文学造诣颇深,其文集《金陵集》、《华峰漫稿》、《华峰类稿》等有一定影响。其书法也堪称元代高手,篆、隶尤长,他的书法代表作有《赠季境诗》等。他的书法遗墨一部分元代已上石,如济南舜园内之石碑,涡阳县城北天静宫之“敕建天静宫兴造碑”,巩义县的“清河郡侯张思忠神道碑”等。

张起岩事亲至孝,其百里之外背米供养父母,与千方百计培养弟弟成人的事迹,在当时传为美谈。他曾为亲族中20余人出资了理殡葬,并买田送没者亲属。凡得奉赐,总好与宾朋共享。病故时,家无余财,库无余粟。

张起岩中状元前曾任安丘县尹及北海吏,对潍水一带颇熟,其中包括北海县(后来的潍县)境内人文氛围浓郁的浮烟山。

《麓台秋月》诗为张起岩游浮烟山时的即兴之作。潍县元时称北海县,北海县少山,浮烟山为县城近郊之一。物以稀为贵,故浮烟山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张起岩大概是在秋日登临浮烟山,并于夕阳西下之后在麓台上体味麓台秋月那大自然景色的美。诗的前两句,“银河漾漾净天街,碧月辉辉照麓台”,写的是眼前景致:秋夕,万籁俱寂;蓝天,晴空万里,银河似乎微波漾漾,把那天街洗刷得无可比拟的清沏明净;皓月升空,如冰似玉,清光辉辉,遍洒麓台。作者以动写静,把本来处于静态中的天空和麓台写得充满了动感,读者也似乎被引入了这醉人的清秋月夜之中。“台上读书燕太子,清光依旧向人来”,为即景而发思古之幽情。遥想当年,战事频仍,为增长知识,接班监国,燕太子曾在麓台的辉辉月光下攻读。时过近千年,逝者已去,只有这明月依旧,清光辉辉,洒向人间。

但是,张起岩七绝中的“燕太子”指的是东晋晚期南燕国太子,而非春秋战国时的任何一个燕太子。春秋战国时的燕国远在河北一带,无论哪个太子都无缘麓台月下读书。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前赵国的曹嶷攻占青州,在青州西北三里建城曰“广固”。后风烟滚滚,虎去狼来,政权更迭,广固几易其主,前燕,前秦,东晋,后燕等等。公元399年,即东晋隆安三年,后燕国权臣名将慕容德攻取广固,次年称帝,以广固为都,建南燕国,雄踞一方。

慕容德智勇双全,乃雄才伟略之士。称帝后,他招贤纳言,发展经济,扩建壮大军队。原齐国相,高密的晏婴之后裔晏谟学识过人,慕容德便拜他为尚书郎。慕容德还建立学校,培养人才,“亲临策试”,倡儒尚礼。在经济上,他置盐官,办冶炼,尽收盐铁之利。他发展农业生产,“广农积粮”。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他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计有“步兵三十七万,车一万七千乘,铁骑五万三千”(见《晋书,慕容德载记》)。慕容德经常亲自带军队操练于青州尧王山以西之群峰之间,大有逐鹿中原,取东晋以代之之势。不久,他在济水北打败了魏国,成为当时十六国(十六个割据政权)中颇有实力的国家,其疆域,“东至海,南滨泗上,西带巨野,北薄于河(河,指黄河——引者注)”。

公元404年,慕容德立长兄之子慕容超为太子,为培养好这位接班人,慕容德让慕容超至平寿县(今潍城区一带)境内的浮烟山左的麓台读书砺志。公元405年,慕容德病逝,慕容超继帝位。

慕容超继南燕国帝位,还有其特殊的背景。慕容超,字祖明,北海王慕容纳之子,慕容德是其叔父。慕容德当年南征北战,曾留金刀一把与兄慕容纳,作为信物,慕容德转战山东时,前秦的苻坚捉住了慕容纳一家及慕容德的所有儿子,尽行诛杀,但暂免了已进入耄耋之年的慕容纳、慕容德的母亲公孙氏,以及慕容纳刚怀孕的妻子段氏,婆媳二人并被投入监狱。事有凑巧,监狱中有一位叫做呼延平的管理人员,以前曾是慕容德的部下,当年他犯有死罪,慕容德宽恕了他,故呼延平常怀感恩图报之心。今见慕容氏的两个寡妇有难,呼延平便留神解救,帮助公孙氏、段氏逃出了监狱,又历经千辛万苦秘密把她们送于羌中。几个月后,段氏分娩,生子“超”,即慕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