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你所吃过的苦,受过的累,终将会变成光,照亮你脚下的路

2020-09-22 11:54:55 作者: 杜甫:你所吃

破碎的山河,使花草树木都染上了悲伤的色彩。战乱之时,一封家书抵万金。可见亲人的音信和平安是多么地重要啊!

杜甫最终还是逃出了长安城,但他并没有回去找妻子和儿女,而是直奔凤翔,投奔肃宗。

当杜甫见到肃宗时,脚上只穿了一双破麻鞋,身上的衣服也早已破烂,才四十多岁就已经满头白发。肃宗看着忠心耿耿的杜甫,心里十分感动,授予了他"左拾遗"一职。

左拾遗虽然是一个级别很低的官司职,但是是一个很重要的职位,他可以给皇上谏言,并举荐贤良。

然而,杜甫才上任一个月,便卷入了一场朝廷政治斗争当中。

唐玄宗时期房琯为宰相,唐肃宗以后仍用他为宰相。可是房琯个性孤傲,还常常称病不理政务,惹得唐肃宗终于下定决心要罢免他,但是杜甫却上奏为房琯辩护,而且措词激烈,引起了肃宗的反感,直接给杜甫放假让他回家探亲。

对于这一次长假,杜甫明白是肃宗对他的一种疏远。带着惆怅,杜甫离开凤翔回羌村探望整整一年没见面的妻儿。

经过一年的颠沛流离,杜甫终于活着回来了,附近的邻居提着酒来看望这个曾经生死未卜的归来人。

一首《北征》,便是杜甫这次从凤翔北去鄜州探亲最真实的写照。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回到家中的杜甫,看到妻子依然住在茅草屋里,衣服上打了许多补丁,夫妻相见,抱头痛哭,那情景,就连山边的泉水都跟着他们一起哭泣。

再看看儿女们:"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疼爱的小儿子由于营养不良脸色苍白,一见到父亲就哭了。脚上因为没有穿袜子而非常脏。两个小女儿,也只能穿着布满补丁的衣服,连膝盖也遮不住。

杜甫看到这些,不顾旅途劳累,连忙拿出给家人买回来的礼物。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妻子把他买回来的化妆品往脸上一抹,脸上就立刻有了光彩。女儿什么也不懂,也学着母亲涂脂抹粉的,还给自己画了一副宽宽的眉毛。

屋内温馨的场景,让一家人暂时忘却了屋外安史之乱的伤痛。

虽然这首《北征》虽然杜甫写的是他自己,但也折射了那个时代所有经受战乱之苦的人们。

公元757年,唐军终于收复了长安、洛阳,太上皇唐玄宗与唐肃宗都回到了长安,看起来大唐似乎又要翻开新的一页了。

而探亲三个月之后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立刻带着家人从羌村返回了长安。

但是,这也是杜甫最后一次在长安居住了。

最终房琯被贬为了邠州刺史,杜甫也不例外,被贬到了华州(今陕西华县)任"司功参军"。

当杜甫离开长安时,心情十分凄凉,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被朝廷遗弃的人。

在华州任职这段时间,杜甫并不开心,可能是因为生活太过枯燥乏味,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决定回洛阳老家看看。

也正是这一次的洛阳之行,使杜甫的诗集中在了一座高峰之上,写出了流传千古的"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吏""三别"代表着杜甫的诗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安史之乱痛苦的经历,使他的诗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终究成就了他的"诗圣"之美名。

由于杜甫把遭遇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的亲身经历都写在了诗中,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很多史书没有记载的历史事件,都可以在他的诗中找到。所以,他的诗也被后世称为"诗史"。06 成都草堂,安身立命

唐代,经过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的经济地位下降,扬州和成都便成为了最繁荣的城市,甚至超过了长安和洛阳。所以,在当时就有了"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也有谚语称"扬一益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