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9年的岁末,杜甫为了躲避关中的灾荒饥年,携带家人从华州辞官来到了成都。并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找到了一块荒地,在一棵相传有两百年的大树底下,盖起了一座茅屋。终于结束了他十年长安、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在这里找到了一个栖身之处。
这一年,杜甫四十八岁。
杜甫为了筹建这间草堂也并不容易,这间草堂,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间"百家草堂"。
有他表弟王十五送来的建设费;有萧实送给他的一百棵桃花秧;有韦续送来的绵竹县的绵竹;还有何邕送来的蜀中特有的、三年就能成荫的桤树苗。就连精美的瓷碗都是韦班送给他的。
在这个远离战争的锦城之地,杜甫这段时期创作的诗歌大都是田园诗。在他的草堂四周,简直就是一个大花园。
你看: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你再看: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虽然看上去杜甫的家里没有在鄜州时那样饥寒交迫,但还是十分贫困,时常要靠别人的周济才能度日。
而且,之所以杜甫能在成都站稳脚跟,靠的就是他曾经的好朋友严武和高适。严武此时是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高适则是蜀州刺史。
而如今,只有他们才是草堂最受欢迎的客人,也只有他们的资助,出于这份深厚的友情,杜甫才会坦然接受。
他们经常在草堂的浣花溪边,"竹里行厨"、"花边立马"、吟诗作画。除了这日常的见叙旧以外,他们还常常寄诗慰问。
在上元二年(公元760年)人日的这一天,高适还写了一首《人日寄杜二拾遗》给杜甫: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这首诗是高适晚年诗作中最动人的一篇,体现了他与杜甫深厚的友谊。不知道为什么,当年的杜甫没有答复这首诗。
但是,很多年以后的某一天,杜甫偶然从书卷中发现了这首赠诗,读时泪洒千行。为了纪念早已死去的高适,他和了一首《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
高适与杜甫的这一组人日唱和诗,不知道感动了多少文人墨客。
为了纪念他们这段友谊,后世的巴蜀人们,渐渐在人日这一天加入了一项新的内容,就是"人日游草堂"。07具舟出蜀,潇湘永眠
公元762年,唐玄宗与唐肃宗先后死去,唐代宗李豫即位,召身为“成都尹”的严武入朝面圣,严武的手下徐知道便趁机叛变。当时成都混乱的状况并不亚于安史之乱时的长安和洛阳。
于是,杜甫携带着妻子儿女,又开始了流亡生活。
杜甫离开了成都,买舟南下,他先后经过今天的乐山、宜宾,再经过今天的重庆、忠县,九月份到达了云阳。由于旅途劳顿,杜甫身体每况愈下,肺病、风痹症,使他不能行走,只得在云安滞留养病。
第二年,杜甫一家才动身继续东行来到了夔州。夔州即位于现在重庆奉节的东面十几公里处,奉节则是古代的"白帝城"。
在夔州住了一年多,杜甫便离开了。带着家人,乘舟顺流而下,先后经过了现在的湖北公安、湖南岳阳。渡过了洞庭湖,经过湖南的湘阴、长沙,路过了南岳的衡山。杜甫最终的目标是想去衡州(今天湖南的衡阳),因为衡州的刺史是他青年时期的好朋友——韦之晋。
然而,厄运总是伴随着杜甫的一生,韦之晋却突然病故,杜甫只好停留在潭州,靠卖草药维持生活。
此时,唐代开元天宝时代著名的音乐家李龟年也流落到了潭州。当杜甫在这凄凉的晚景中,见到这位绝代歌人时,使他想起了当年十四五岁在崔涤的府中与他见面的情景,于是便有了一句千古绝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