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帝国建立于1299年,崩溃于1923年, 同年,在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兴起了现代民族国家——土耳其共和国。联系18~19世纪的世界文明,可以知道奥斯曼帝国的覆灭与当时将触手伸向全世界各地的欧洲列强不无关系。实际上在18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已然时日不多。
奥斯曼帝国与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封建国家一样,不仅国家政权受到内部冲突的削弱,而且距离欧洲比较近,对于欧洲来的对手缺少足够的抵抗力,领土被不断的蚕食。但是奥斯曼这个古老的国度和以往一些接近崩溃然后覆灭最终消失的许多帝国不同,这一点与我们有一丝相似。从18世纪后期开始,奥斯曼内部一些有能力的统治阶级和真诚的改革家推行了延缓帝国衰落和欧洲列强推进的国家战略。最终奥斯曼帝国的政权建设落到了他们内部主张按照西方的形象重建国家的领导者手中。
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秩序来看,他的危机主要是由高居帝国顶端的政治和社会体系中连续出现数个软弱的统治者造成的。无能的苏丹,大臣,宗教人员以及禁卫军长官无休止的争权夺利在十八九世纪的帝国中大行其道。国家领导力量中的派系斗争从帝国内部消耗了国家的领导力量和实力,与此同时也削弱了对国家内部人员,资源的有效控制。当时他们地方上的官员,地主阶级相互勾结,一方面逃避应交的大量赋税,另一方面对已经处于贫困状态的乡村农民阶级持续进行严酷压榨。
站在当时的世界文明相互联系的角度来看,奥斯曼帝国中城镇工匠的地位因欧洲进口的产品增多而逐渐降低。十八九世纪相交之年尤甚。这种情况使得城镇手工业遭受到猛烈打击,常常会引起城市暴乱,手工业行会总是充当暴乱的领导者。商业方面却与之相反,帝国内部的商人与工匠不同,他们可以通过大量购买欧洲廉价工业品转而销售给帝国各个城市获得大量财富,这种贸易模式令帝国内部商人依赖于与欧洲商人的交易,这些商人大多信仰基督教或犹太教。欧洲商品得益于这些商人的推波助澜,加速了抢占奥斯曼帝国内部市场的脚步,而这一步步地破坏着帝国的手工业基础。就这样,奥斯曼的经济对其最具有威胁性的欧洲政治竞争者的依赖性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也是世界文明史的一个奇观。明明是不利于本国强大的,反而在本国内部一些人的全力支持下竞相发展。
关于奥斯曼帝国的领土方面,因为其内部的主要掌权势力互相攻伐,军队疲于内战,因此对于觊觎他们领土的欧洲强国,他们没有多余的军队资源与之抗衡。此时,奥斯曼这一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其领土便成为了巨大诱惑。18世纪,奥地利的哈布斯王朝成为了奥斯曼帝国衰落的主要受益者,奥斯曼长期以来对维也纳的威胁也永久消失了,从此,奥斯曼被驱逐出了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的北部地区。
19世纪,经过改革的俄国看到奥斯曼的衰落,吞并了高加索和克里米亚地区,与此同时,巴尔干半岛的基督教民也在帝国内部暗流涌动,帝国在欧洲地区的统治伴随着1867年塞尔维亚的独立永不复返,甚至在19世纪末期帝国的伊斯坦布尔还一再受到俄国和巴尔干新兴国家军队的威胁。
在如此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在历经近两个世纪接连的国土沦丧和战场失败,奥斯曼仍然坚持到了20世纪,固然其中有主要列强的勾心斗角,比如:英国人担心俄国人拿下伊斯坦布尔后进军地中海威胁到自己的海上霸权,因此常常帮助摇摇欲坠的奥斯曼,当然,帝国的支撑根本上还是源于自己内部的改革,毕竟,静则死,动则活。
奥斯曼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改革过程也是极其不容易的,就像我们在近代的改革有改良派,保皇派一样,他们也分有好多派别,主要有两派,其中一派主张国家应当全面学习欧洲,进行彻底的改革和改变,“全盘西化”;另一个精英派别则考虑到自己利益反对任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