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刘宋时期《世说新语》记载道:“郄司空(郄愔)拜北府,王黄门(王徽之)诣郄门拜,云:‘应变将略,非其所长。’骤咏之不已。郄仓(郄融)谓嘉宾(郗超)曰:‘公今日拜,子猷言语殊不逊,深不可容。’嘉宾曰:‘此是陈寿作诸葛评。人以汝家比武侯,复何所言!’”[5]卷二五,434-435据《晋书》卷六七《郗鉴传》附《郗愔传》,桓温主政时,迁郄愔都督徐、兖、青、幽、扬州之晋陵诸军事,领徐兖二州刺史,假节。不久桓温北伐,愔先请督所部出河上,既以己非将帅才,不堪军旅,又固辞解职,劝温并领己所统。转冠军将军、会稽内史。后加镇军都督浙江东五郡军事。在其升职拜官之时,王徽之前往道喜,用“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称之,并反复吟诵。无论如何,这句话表面上有贬抑之意,因此引起了郗愔次子郄融的不满。不过王徽之与郄愔是亲戚关系,也素无矛盾,没有理由在这种情况下当众贬斥郄愔。王徽之在生活中任诞洒脱,常做惊人事,说惊人语。他清楚这句话是贬义的,但在他看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并没有损害诸葛亮的英名,所以他才大胆地用似贬实褒的方式将郄愔比作诸葛亮来夸赞郄愔。郗超准确地捕捉到了王徽之的意旨,因而他告诉弟弟,王徽之是借用陈寿的话,将父亲比作诸葛亮,此乃无以复加的荣耀,而绝非言语不逊。因此,这段记载至少说明三件事情:第一,诸葛亮在当时人的心目中有很高地位。第二,陈寿那句本来带有明显疑问性的含糊话语“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到这里变成了完全肯定性的话语,但这个语气变化带来的字面上的贬抑之意,丝毫没有影响诸葛亮的形象,反而成为后人借用来评价他人的正面褒扬用语。第三,由第二层意思可知,在王徽之、郗超等人看来,陈寿的“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不论是疑问还是肯定用语,都没有贬抑诸葛亮之意。
南朝梁陈时徐陵说:“若夫伊尹庖厨贱宰,霍光阶闼小臣,诸葛亮无应变之才,管夷吾非王者之佐,论其世业,较彼勤劳,书契以来,罕有明德。”[8]卷六,646此处,徐陵对伊尹、霍光的称呼有明显的轻视之意,对管仲、诸葛亮的评价也并非正面肯定,但他又极力称赞了四人的功业。这表明,他虽认为诸葛亮无应变之才属实,但还是历史上少有的值得肯定的“明德”之人。既然如此,在徐陵的语境中,也就无所谓陈寿贬抑诸葛亮之事。
由以上两则材料可以看出,东晋南朝时期,诸葛亮虽被一些人认为不善将略,但依然是功业卓著的代表。更应注意的是,后人引用陈寿说法之时,已然忽视了他原有的疑问语气,如刘孝标亦称:“《蜀志》陈寿评曰:‘亮连年动众而无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也’。”[5]卷二五,434曲解了他的原意,于是陈寿评价诸葛亮不善将略一事被逐渐坐实。
资料显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流传的故事中,诸葛亮有一幅神鬼莫测的军事奇才形象。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收录了大量的诸葛亮事迹,在这些故事中,诸葛亮军事才能卓著,与不善将略形成了鲜明对比,但选材谨严的陈寿却没有将它们收入《三国志》中,而是对诸葛亮做出了“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的评价。这显现了曾在蜀汉任官供职的陈寿的个人观点:他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确实有些怀疑。
除南朝外,北朝也有人谈及陈寿与诸葛亮之事。如北魏毛修之称:“昔在蜀中,闻长老言,寿曾为诸葛亮门下书佐,被挞百下,故其论武侯,云‘应变将略,非其所长’。”[9]卷四三,960毛修之与上述常璩的材料来源都是蜀地的长者,由此不难看出,陈寿《三国志》在社会上流行之后,巴蜀地区就流传着陈寿因私恨贬抑诸葛亮的说法。不过毛修之的说法与常璩又有所不同,由陈寿被诸葛瞻所辱,演变成了陈寿被诸葛亮鞭挞,这就使陈寿与诸葛亮间的矛盾冲突显得更为激烈。
就在陈寿挟恨贬抑诸葛亮这一说法广泛流传之际,也有人为陈寿辩解,这就是北魏著名人物崔浩。据《魏书》卷四三《毛修之传》记载,崔浩曾与毛修之就此问题进行论辩,认为陈寿不但没有挟恨贬抑诸葛亮,而且在《诸葛亮传》中是美化了诸葛亮。崔浩指出,诸葛亮与刘备二人,君臣相处融洽,却不能与曹操争天下,放弃荆州而以巴蜀为根据地更是下策,而陈寿仍将诸葛亮与管仲、萧何相提并论,已是在美誉诸葛亮;蜀汉立足巴蜀后,诸葛亮依仗险要的地势,不顾实力差距多次出兵攻魏,终未能有所收获,没有达到古代善战之将审时度势的水平。因此,崔浩认为,陈寿所称“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是如实记述,不但对诸葛亮“不为负之”,更“非挟恨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