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川 樊建增:“陈寿贬抑诸葛亮”案的历史书写与真相追寻

2020-10-03 17:22:48 作者: 王嘉川 樊建

注释略。

原文出处:《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0195期 第181-190页

以笔者所见,陈寿在唐代所受批评渐多,却无人为之辩解。这一状况持续到北宋中期才有所变化,此即三苏对诸葛亮善于将略这一观点发起的挑战。苏洵说:“管仲曰:‘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呜呼,不从其瑕而攻之,天下皆强敌也。……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与魏氏角,其亡宜也。”“是故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图所守。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14]卷二,40卷三,68苏轼称:“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15]卷四,112苏辙认为:“弃天下而入巴蜀,则非地也;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而当纷纭征伐之冲,则非将也。”[16]卷二,1586三人虽未直接替陈寿平反,但从不同角度说明诸葛亮不善将略,客观上回答了陈寿“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的疑问。

但苏氏父子的观点并未成为主流,与苏轼关系密切的秦观就以诸葛亮南征孟获、布八阵图及司马懿对诸葛亮“天下奇才”的评价为例,明确指出诸葛亮的“应变将略,不言可知”[17]卷二,724。稍晚于三苏的吕本中在《东莱诗集》卷一有“陈寿谓诸葛,将略非所长。私恨写青史,千古何茫茫”的论断,朱翌在《猗觉寮杂记》卷下有“寿真私意也,寿尝为亮子赡所辱尔”的论断,竭力批评陈寿。南宋末年,周密更是点名批评了苏氏父子的议论,指出三苏“盖用陈寿所谓‘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之语耳。虽然,孔明岂可少哉!”[18]卷一,8

诸葛亮被神话的过程与蜀汉正统论的发展是同步的。北宋时期,已有“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19]卷六,7的场景。到南宋时,曹操窃国、刘备为正统的说法渐成主流。诸葛亮作为蜀汉重臣,其形象也不断被美化。而陈寿曾为蜀汉臣子,《三国志》却以魏为正统,并称诸葛亮不善将略,一些学者便将这两件事与陈寿和诸葛亮间的矛盾联系起来。如刘克庄称:“帝魏而卑吴蜀,说者谓陈寿蜀人,仕屡见黜,父为诸葛所髡,于刘氏君臣不能无憾。”[20]卷二,99萧常因这个理由要重写三国历史,他说:

常曩侍孝节先公读史,至陈寿《蜀志》,而先公废卷不怿曰:“汉其蜀乎?小人哉,陈寿也!”……先公言寿之父以罪为诸葛亮所髡,而寿之身复为亮子瞻所笞,又仕汉久不得志,庸是贬其号而诋讪其君臣,且以尊魏也。然寿之史行于世几千载,无一人正其谬而改作者。吾老矣,窃有志焉。[21]卷四四,687-688

萧常完全继承了他父亲对陈寿的评价,在他看来,陈寿不仅因私恨贬低诸葛亮,更因此贬抑蜀汉政权,而《三国志》问世近千年却没有人纠正,所以他就以蜀汉为正统而撰写了《续后汉书》。在《诸葛亮传》中,萧常特别提到了陈寿评价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然后评论说“论者不以为然”[21]卷八,439。因被认为挟恨贬抑诸葛亮,《三国志》便被彻底否定,可谓是后人对陈寿最严厉的批评。

但在批判陈寿的风潮中,也有一些学者为陈寿辩解。晁公武认为,“至于谓其衔诸葛孔明髡父而为贬辞,求丁氏之米不获,不立仪、廙传之类,亦未必然也”[22]卷五,181。他对《晋书》记载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可惜并未进一步深究。唐庚则提出了“改元”说,认为按照礼仪,刘禅应在继位次年改元,但在诸葛亮的主导下,当年便改元建兴,“此陈寿所以短孔明也,以吾观之,似不为过”[23]卷上,17。这一观点虽新颖,但过于牵强,影响也很小。相对来说,叶适的观点最值得注意。他在《习学记言序目》中说:

余观陈寿论诸葛亮已实录,不诬其美矣。而当时乃谓寿毁亮,报其私怨。盖亮名重于实,不待史而有传,虽千载之后犹然也。“人心所归,不可以幸致”,此固学者之常语,然亦有不尽然者,如亮虽不至于名浮其实,而世之有实而名不副者多矣,可胜叹哉![24]卷三○,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