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在中国设立工厂,是中国近代工业之始。这时期的外资工业主要是为外商对华贸易服务的。从1843~1894年,外国在华一共设立了191个工业企业,其中116个属于船舶修造业和丝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业。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据估计到1894年止约近2000万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两项的便达150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75%。其余75家工厂分别属于印刷、食品加工、水、电、煤气、火柴、肥皂、制药、造纸、木材、玻璃、水泥等行业,共拥有资本约500万元,大多规模狭小。
外国在华创办工业后20余年,清政府开始创建用机器生产的工业。从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经营了21家军用工厂(包括一家船厂),所费资金从低估算在5000万两左右。其中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和湖北枪炮厂,规模较大,设备比较齐全,是中国近代工业创建时期的大型工厂。
1865年(同治四年),江南制造局与金陵制造局相继建立,南方军火生产发展较快。清政府为考虑军火生产布局,决定在北方建立新式军火生产工厂。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于1866年8月提出在京城或天津设立机器局,这与兵部会议提出在天津设局的主张一致。1866年10月6日,奕欣正式奏请朝廷在天津设局,以制造外洋军火,并提出由三口通商大臣祟厚负责筹划,这一奏议得到朝廷批准。
军火机器总局东西两局开办经费共耗银48.3万余两,其中,东局为38.8万余两,西局为9.5万余两。这些经费,经祟厚上奏,朝廷批准,由津海关和东海关的四成洋税开支。厚委任英国人密妥士筹备建局事项,并拨给8万银两在英国购买制造火药和铜帽机器。1867年3月在天津城东贾家沽道购地2230亩,5月正式开局,初名军火机器总局。按照建厂计划,经过一段准备工作后,动工兴建机器总局的火药局(通称东局)。外国购买的机器到达后,即陆续安装。1870年8月东局建成,局内安装制造火药和铜帽机器,当年开工生产,日碾黑色火药140—180公斤。
在东局筹备期间,直隶练兵急需劈山炮和开花炮。若等待东局建成后制造,缓不济急。祟厚提出在天津设专局制造,经清廷批准。祟厚委任英国人戈登、薄郎等购机建局。1867年9月,在天津城南海光寺动工兴建西局(亦称南局),这是军火机器总局的一个分局,局内设铸铁、锯木、金工、木工4厂,雇用当地工人50余名,1868年,西局开工生产,铸造出450磅子重铜炸炮,还制造出炮车和炮架。西局还承担东局的修配任务,到东局建成时,西局已铸造炮位、轮船机器零件等7000余件。
李鸿章上任不久,撤换了总办密妥士,任命湖北补用道沈保靖为总办。撤销了西局,把西局的铸铁厂并到东局,并对东局进行扩建。新购进三套洋药碾,新建了三所碾药厂,对原有淋硝、磨磺、烧炭等制造问也增添了设备,扩大制造能力,以适应新旧四个药厂的生产。经过扩建,黑色火药日产提高到900余公斤。这一时期,还兴建了铸铁、熟铁、锯木等厂和新机器房,并在蒲口购地59亩,新建火药库三座。
1875年(光绪元年),增添了火药生产品种,新建了饼药厂房,购置了制造饼药机器,试制成供后膛钢炮炮弹装用的六角藕形饼药,同时购进了制造林明敦后膛枪和枪弹机器,把原来的机器房分出一半改建成枪厂。至1878年制造出林明敦枪520支,后因造价过高停止生产。另把铜帽厂分出一半改建成枪弹厂,并新建了锵水、轧制铜板和配造拉火厂房。1876年5月,设立电气水雷局,制造海防需要的各种水雷,并培养制造和使用水雷的技术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