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那时的人们无论是去当强盗,还是去起兵造反,目标无非就是想多搂些金钱而已。而刘秀起兵造反的目的显然不只是金钱,他还有更大的政治抱负。
刚开始起兵时,刘姓家族带领大家打了不少胜仗,也取得不少财宝,可那些刘姓族人以为自己是首领,面对金钱是多吃多占,引起了属下的不满。
图丨古代军队剧照
眼看着士兵对上级的怨气越来越大,部队要分崩离析,刘秀及时建议刘姓族人都把所得的钱财拿出来,尽数分给下属,这才避免了起义部队的夭折。史书的记载是,“军中分财物不均,众恚恨,欲反攻诸刘。光武敛宗人所得物,悉以与之,众乃悦”。
刘秀不仅要求自己的族人不要爱财,而且自己还率先垂范。就在刘秀平息军中因分财不公而引发的骚乱后不久,他就率兵打下了昆阳、定陵、郾等地,是“多得牛马财物,谷数十万斛”。
面对如此多的财宝,刘秀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自肥,而是以大局为重,把这些东西都运到了战事吃紧的宛,帮助那里的起义军来攻城。因此,在起义军中刘秀不爱财宝,一心想着如何行军打仗,即“不取财物,但会兵计策”的美名慢慢传布开来,号召力是越来越强。
三是轻生死,决定刘秀具有领袖的担当力。《道德经》里有这样的话,“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大意就是说,一个人要想成为领袖级的人物,必须有担当,承受常人所承受不了的压力,付出常人难以付出的东西。
图丨刘秀剧照
什么最难以付出?那就是生命了!刘秀别看平时文文静静,给人的印象就是个书生,但在关键时刻却是敢打敢冲豁得出去,以别样的担当征服了众人。
当王莽派王寻、王邑率领数十万大军围攻上来时,众将士望风而逃,躲到昆阳城里想着趁昆阳还没有被大军包围,大家赶快各回各家,带着老婆孩子去逃命。是“诸将见寻、邑兵盛,反走,驰入昆阳,皆惶怖,忧念妻孥(qī nú,妻子与子女的统称),欲散归诸城”。
此时,唯独刘秀临危不惧,他劝大家道:“敌人兵多,我们兵少。如果我们团结起来,还有可能打败敌人;如果我们各顾各,就会很快被敌人各个击破,到那时老婆孩子还能活得了吗?”一句话,稳定了军心。
刘秀不仅话说得硬气,而且还真的是“拼命三郎”。
当昆阳被围时,他带领十三个人趁着夜色冲破重围外出搬救兵。这一过程有多危险,史书的记载是“时莽军到城下者且十万,光武几不得出”,也就是说刘秀在突围过程中差点就玩儿完了。
搬来的救兵面对数十万敌军是逡巡不前(qūn xún bù qián,徘徊着不朝前走,多指有所顾虑)。
刘秀见状,并没有站在队伍后面喊着“给我冲”,而是自己首先单枪匹马直冲敌阵,“斩首数十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众将一看平时看似怯弱的刘秀此时竟如此神勇,更是大受鼓舞。这就是史书当中记载的——诸部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
于是纷纷驱动人马跟着刘秀向王莽的军队杀来,“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从而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昆阳之战”。经此一战,使刘秀一下子成为起义军中的明星,日益受人尊崇,为日后积攒下了优厚的人气。
说完刘秀,我们再来看看刘仲。
图丨古代耕作图
首先,刘仲作为普通农民家庭出身的苦孩子,在当时不可能像刘秀那样受过良好的教育。
其次,作为纯粹的农民,刘仲的人生奋斗目标也许比较单一,那就是一心想着种好地挣个殷实的家产,压根就没做过政治家的美梦。
还有,就是刘仲缺少刘秀那样的担当。刘邦当了皇帝后把他封为代王,希望他看在兄弟一家亲的份上,好好帮着守边疆,抵御住匈奴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