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庄稼汉的刘秀与刘仲,为何一个成了皇帝一个被兄弟嘲笑终生?

2020-10-08 10:55:37 作者: 愿做庄稼汉的

要说人各有志向,有的一心想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以求建功立业彪炳后世;有的却情愿守着一亩三分地,安于老婆孩子热炕头只求平淡过一生。

无论是哪一种都是自己最好的选择,别人都毋庸置喙(huì)。但在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国,绝大多数人都会把种地作为最本分的选择,这就是所谓的“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图丨古代耕作图

对于老老实实种地,有人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正道,有人却认为这是没出息的作为。

因此,当刘邦每天混社会时,他的老父亲是看在眼里气在心头,常常拿他老实本分种地的哥哥刘仲做榜样来教训他,让他要向哥哥学习好好种地多积攒些家产。

而当后来的刘秀在家安心种地时,他的哥哥、胸怀大志、一心结交侠客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刘伯升却笑话他,只会像刘邦的哥哥刘仲一样做个老实本分的庄稼汉。

刘伯升为什么要这样来揶揄刘秀呢?原来这是有典故的。

当年刘邦经过一番打拼当了皇帝后,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他一边向老父亲敬酒,一边别有用心地和老父亲拉起了家常,说到:“记得在老家时,老人家常常夸我的哥哥刘仲是个勤快人,还要我像他学习,好好种地,多积攒些家业。那您老人家现在看看我打下的大汉江山与刘仲的家产比,谁的多呢?”一句话,说得殿上的群臣大笑不止,说得老父亲和哥哥刘仲红了脸。

图丨刘邦剧照

爱种地的刘仲被兄弟刘邦笑话了一辈子,这里刘伯升拿刘秀来与刘仲相比,也是在嘲笑老实种地的刘秀没有出息。

可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刘伯升错了!那么,为什么同样是愿做庄稼汉,刘秀与刘仲的人生结局却完全不一样,一个成了皇帝,一个被兄弟嘲笑一辈子呢?这还得从个人素质上来找原因。

一是重学问,决定刘秀不可能久居人下。

刘秀虽然是皇族,但当他出生时已经是一介平民,特别是由于父亲的早逝,可以推想出刘秀少年时的生活并不会过得十分优裕,亲自去耕田就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然而,皇族自有皇族的优势,这个优势便是重视教育。刘秀父亲活着时官居县令,虽不是高官,但没文化肯定是做不来的。

图丨刘秀剧照

因此,他活着时也肯定不会忽视子女教育。他死后,家里的生活虽然变得困顿了,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在学习上刘秀不仅没有因为父亲的去世,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反而是更加“三更灯火五更鸡”地发奋。

要不然,也不会在王莽新朝时,被推荐到首都长安学习,是“受《尚书》,略通大义”。从这一点上看,刘秀就是一个平民“学霸”。

人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这一点用在刘秀身上也十分恰当,学成归来的刘秀自然不可能一直默默无闻。

昆阳之战时,当围城的新朝大将军严尤听说,负责守城的竟是“美须眉者”刘秀时,感到十分惊讶。

原来,当初严尤做地方官时,刘秀曾作为叔父舂陵侯刘敞的代表到他那里去打官司。当时,文质彬彬、谈吐不凡的刘秀给严尤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是“见而奇之”。

图丨刘秀剧照

我们由此可知,知识已经让刘秀一步一步成为家族的顶梁柱,出人头地那是迟早的事。

二是贱财货,决定刘秀具有超常的号召力。

对于金钱,世上没有几个人不放在心上。俗话说得好,“除去割肉疼,就是出钱疼”。因此,好多人一见到金钱,就如苍蝇见到血,没命地要叮上去,这样的人也许能成为富豪,但不可能成为有号召力的政治家。因为政治家必须具有古人所说的“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的政治智慧,而刘秀就是这样一个人。

王莽篡汉,天下大乱,金钱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真的是非常重要,因为有钱就能买来粮食不会饿死,有钱就能招来兵马当上草头王。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