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很多三国枭雄名将都喜欢拿着宝剑上阵杀敌,这让人禁不住替他们捏一把冷汗:又轻又短的宝剑,在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八十斤的双铁戟、一丈八尺长的蛇矛面前,岂不是一砸就飞一磕就断?
在小说和电视剧中,刘备自然是用双股剑的,一直到明朝,刘备的剑术还是军队必须操练的科目。除了刘备,三国枭雄名将中还有董卓、马超的武器也都是宝剑,甚至黄巾军的天公将军张角,也是挥剑冲锋,把同样手持宝剑的董卓杀得狼狈而逃。
陆逊火烧连营,也是拔出宝剑发出总攻命令。这些三国名将手持宝剑上阵杀敌,看起来似乎是自己作死:莫非宝剑能打赢青龙刀丈八矛?我们看了正史中的汉军装备和出土文物可以作证:那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汉军的宝剑确实当得起一个“宝”字,就是对战中原长槊和匈奴弯刀,也是丝毫不落下风。
在很多人印象中,“剑长三尺”是标准规格,但实际上在秦汉时期,三尺可能只算短剑,在陶弘景所著《古今刀剑录》中,春秋战国秦汉乃至后汉三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名剑都超过了三尺:
“夏禹子帝启,铸一铜剑,长三尺九寸;孔甲
(夏朝第十四任君主,曾经养龙吃肉)
,采牛首山铁,铸一剑长四尺一寸;周昭王瑕,铸五剑,长五尺;文帝恒,铸三剑,长三尺六寸;武帝彻,铸八剑,长三尺六寸;魏武帝曹操,于幽谷得一剑,长三尺六寸;蜀主刘备,铸八剑,各长三尺六寸;吴王孙权,作千口剑,万口刀,各长三尺九寸。”
刘备铸造的三尺六寸长剑,赐给诸葛亮的那把被唐朝右金吾卫大将军李师古得去,改名为“师古剑”,赐给赵云的那把被孙殿英从慈禧墓挖出,现在某位肖姓将军家里。
最离谱的是蜀汉后主阿斗刘禅,他居然铸造了一把一丈二尺长的宝剑,估计五虎上将辞世后,这丈二长剑也没人能拿得起来,只能当摆设了:
“后主禅,延熙二年,造一大剑,长一丈二尺。镇剑口山,往往人见光辉,后人求之不获。”
三国时期枭雄刘备用双剑,这是确切无疑的,因为刘备的双剑之术,也就是“顾应法”,一直到明朝还是军队必须操练的科目。马超的“出手法”被倭寇学去,成了某一流派的“拔剑术”。
明朝军事家何良臣在《阵纪·卷二·技用》一章中说:“长剑近身搏斗,敌人的长短兵器都难以抵挡,倭寇的招式也就那么三两下,但却很难对付。”
然后他就罗列了士兵必修的五门剑技:
“卞庄之纷绞法、王聚之起落法、刘先主之顾应法、马明王之闪电法、马超之出手法。”
刘备用剑,马超用剑,电视剧里董卓陆逊也用剑,在演义小说里,关羽和马超都曾手持宝剑大杀四方。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之人,在他的笔下,三国名将把剑技发挥到了巅峰: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时候,被汜水关守将卞喜算计,
“左右方欲动手,皆被关公拔剑砍之。”
马超跟韩遂反目成仇,在西凉五员悍将围攻之下,
“超独挥宝剑,力敌五将。剑光明处,鲜血溅飞:砍翻马玩,剁倒梁兴,三将各自逃生。”
刘备和孙权的宝剑不但势大力沉,而且锋利无比,这才有了郎舅二人拔剑断石的千古佳话——如果他们拿的是我们现在看见的又轻又薄的装饰佩剑,别说砍石头,就是砍筷子,可能也得卷刃。
后汉三国时期的战剑,可不是薄薄的一片,而是有四面、六面、八面之分,简单点说,几乎就是开刃的大铁棍子,其长度在五尺左右,看那重量,也不仅仅只有三五斤,这一点有出土文物可以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