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愿在看的您和关注我的您中秋国庆双节快乐!
26年前,我刚从银川来到威海,看到这里的娱乐设施,与银川相比,用简陋来形容最恰当,全市只有一个电影院。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更是遥不可及,就别说高等学府了。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毕竟沿海地区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速度真有飞跃之势,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恰如其分。外观设施,自不必多说,大家有目共睹。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名校,如山大,哈工大,北方交大,先后入驻这里。最让我惬意的是图书馆、城市书屋,这样有意义有价值有档次不赚钱的设施,竟然也在威海层出不穷,给市民提供了修养灵魂的最佳平台。
我喜欢阅读,尤其是读小说。这是从小培养出来的习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的母亲经常在机床厂的图书馆里借一些书籍回家,和我们一起比赛阅读,从那时起,我就对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言情故事,比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金光大道》,《红岩》,等等,那时阅读过的书籍里所描述的场景或故事,至今都没忘,培养出来的阅读习惯终身受益。
这是盲文书籍
我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直至大学毕业回到中学任教,几十年来,我所在的每一个校园里都有图书馆。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自己能成为一名图书管理员,以便近水楼台,可惜,这是一个永远的梦。
从小到大,我在图书馆里借阅的书籍无数,印象最深的是《青春之歌》,《简•爱》,《茨威格中篇小说集》,《母与子》,《欧也妮•葛朗台》,在这些我挚爱的书中,有很多细节描写,我当时看完之后,都能直接找到书中的那一页,那一行,甚至还能背诵下来。
如此喜欢阅读的我,曾一度担忧,等我退休离开校园之后,再想看《小说月报》,《读者》这样的杂志,是不是只有通过邮局自费订阅?这些年,我家订的类似《十月》这样的杂志已经积攒了不少,就像鸡肋,很是浪费。
我常幻想,什么时候我生活的威海小城,也能像欧美国家那样,拥有贴心的公益设施。因为每一次我驻足在那些发达国家,都不得不自叹不如人家的文化生活,酒足饭饱之后总是有各种文明且有意义的消遣方式。诸如逛美术馆,欣赏名家大作;进音乐厅,聆听大师级演奏或演唱;参观博物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最让我羡慕的是人家的图书馆,有那么多的书,那么好的环境,竟然全部都是免费提供给来宾,不管是来自哪里。我曾有五个暑假都在纽约度过,亲眼目睹并经历了纽约市民的日常生活。这里就说一说纽约的图书馆吧。
这是我在纽约图书馆门口拍摄的
在纽约最著名的图书馆要属位于曼哈顿区第五大道和42街交汇处的纽约公共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建成于1911年,我第一眼看见它时,已有百年的历史,外观雄伟,古朴厚重,石头砌成,门口两只石雕狮子,分别叫忍耐和坚强。游客可以不用任何证件,直接走进这个图书馆。进门之后,就像进入博物馆里,地面、墙面和屋顶,看上去那么古老,但却给人一种厚重的质感。壁画和雕塑,精制又精美,每一个房间,包括大厅,都不是很大,却充斥着浓郁的对知识的渴望。笨重的桌椅,一排排摆放有序,默默而友好地迎接着不同肤色的来宾。座位上的读者们,个个都沉浸在阅读之中,没有交头接耳,没有东张西望,我竟然也是其中一员,倍感荣幸。
纽约有五个区,我先后住过两个区,一个是皇后区,另一个是布鲁克林区,这两个区都有图书馆,而且图书馆里设施齐全,阅读方便。夏天,无论是高温还是湿雨,只要走进图书馆,就是静、净和敬的感觉。由空调管理的室温,让人超级舒爽。洗手间,饮用水,电脑,wifi,一应俱全。我住处的那个社区图书室只有一间教室那么大,一个服务员,寸土寸金的纽约市,提供众多个这样的非营利性空间是很奢侈的。我们想借阅图书带回家看,就要有相当于身份证的ID卡便可以通过电脑操作,也可以找服务员帮忙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