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建都南京,直属中央六部管辖的京师地区(今江苏、安徽、上海)称为直隶。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原来的京师直隶地区被保留下来,称为南直隶,而北京地区则相对其称为北直隶。为什么明成祖朱棣迁都后,明朝仍然要保留南直隶,并且一直都没有废除呢?
这其中有历史继承性,也有明朝的特殊性。朱元璋在建立明朝时,势力范围在长江流域,选择在应天府定都,并改名南京。朱棣篡夺皇位后,由于他曾藩于燕地,此处为其势力范围,且他在此多次和元朝残余势力对抗,深知其战略意义,故迁都北京。
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设为留都,也就保持着南直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
两个或多个首都的制度最早可追溯到西周,当时周王朝国都在镐京,即西安附近,当时中原地区仍有与商朝残余势力勾结的现象存在,为了更好管理中原地区,周公立雒邑,即后来的洛阳,作为陪都。
后来的汉朝、隋朝、唐朝等都沿用了两京制度,比如隋唐的长安和洛阳。所以保留南直隶是有一部分历史原因的。值得一提的是,迁都北京后很长一段时间,南京还是被视为明朝的首都,而北京只是“行在”,直到明英宗正统六年,才真正确立“两京制度”。
明朝时期的全国经济中心由以前的长安、开封等向南移, 明朝时期的江南地区经济繁荣,逐渐成为经济文化中心。
而南直隶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居全国之首。其赋税第一,注重文化教育,为明朝贡献大量税收和人才,半数以上的朝廷官员出自江南贡院。所以明朝南、北两京的设立,是对这一新格局的适应和调整。
所谓“吏隐”,指的是被由北京被调出去的官员。虽然南京拥有和北京中央机构类似的体系,但是实际上南京的官员权力与北京相差极大,南京各衙门的事务较少,官员十分清闲,很多人认为南京是朝廷官员“养老圣地”。
而“勋臣”则是国家元勋的后代,他们构成庞大的世袭贵族。国家把他们安置在南京,让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削弱其政治军事权力。
由此看来,明朝保留南直隶有诸多好处,比如可以平衡南北政治经济形势,为北京输送人才,安置吏隐、勋臣等。
当然,由于南直隶辖境内拥有全国最为富庶的吴越地区,因而知名人物不胜枚举,比如汤和、蓝玉、李善长、徐阶、东林党等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不过,凡事都有利弊,保留了南直隶也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到了明朝中后期,北京失意的朝廷官员聚集到了南京,一时南京成为反动派聚集地,使明朝党争日益严重。
《明史》
无风起念,一个专注于分享中国古代史,偶尔分享近代史的历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