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与北宋的关系

2020-09-15 14:05:13 作者: 辽与北宋的关

民生有关物资出口,也不允许一般书籍进入辽境,以防止泄漏国防和朝政机密。辽方则禁止皮裘、粮食出口,有时也限制马匹输出。尽管如此,榷场里仍有违禁品在销售。

从商品的内容来看,宋方输出的多半是加工制造品;辽方输出的则以原料产品为主。这是双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在贸易中的反映。澶渊之盟以后,北宋每年从辽方征收到的专卖税约有50万贯,获利甚大。榷场贸易是在官方的重重束缚和限制下建立起来的,难以满足双方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于是在榷场内部或沿边各地都出现了民间的走私贸易。

在政治上,双方使节往来不断,每逢元旦、新皇帝即位、皇帝和太后生辰与丧事,都派使者前往庆贺、告哀或吊唁。宋哲宗时,一位出使辽朝的官员回国后向朝廷报告说:“(辽与宋)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反映了宋、辽两国之间的和平景象。

辽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辽朝,由于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加上受到中原地区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无论是畜牧业或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都有一定发展。

畜牧业一直是契丹人的主要产业,以放牧马、羊为主,此外还有驼、牛等。因为作战、射猎、交通都离不开马,所以契丹人把马的多少作为国家和家庭财富的代表。一个马群,动以千数,而放牧者不过二三人而已。辽朝专门设立了管理国家马群的群牧官,在辽道宗在位时(1055~1100年),“牧马蕃息,多至百万”。即使到辽朝末年,“马犹有数万群”。羊的数量也极大,“纵其自就水草,无复栏栅,而生息极繁”。

农业生产因地区不同而不同。幽云地区和渤海地区,是辽朝农业的基地,那里以种植稻、麦为主。契丹旧地则多种粱、黍、穄等杂粮,还从回纥传人了西瓜种植技术,并进一步传入到汉人地区。辽统治者多次下诏募民垦荒,甚至在草原上开出了农田,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增加。尤其是燕地,农产品极为富饶,历经多次战乱,到金朝初年,仍然“未尝残破”。

手工业以冶铁、纺织、制瓷为主。冶铁是契丹人的传统手工业,所产镔铁,极为坚硬,是制作兵器和农具的上好原料。辽朝的纺织业,集中于幽云地区,能生产绫、罗、绮、锦、纱、刺绣等多种织物。辽上京临潢府有绫锦院诸工作坊,其产品除供皇室、贵族服用外,还作为对外赠品,足见丝织业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辽朝的制瓷业,在唐、五代的基础上,根据契丹族的民族特点,有所创新。如有一种鸡冠壶,形似契丹皮袋,壶上有环梁穿穿孔穿孔孔,便于马上携带。受北宋的影响,辽瓷中还有许多称为“仿定”的瓷器,它们在工艺上已接近于北宋定窑的产品。此外,从契丹贵族墓葬出土的陪葬品中可以看到,辽朝的鞍饰和金银制品也都非常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