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微友
记忆中的乡愁
家乡在梦乡
《千年县治古波里》
作者 □ 依达
吾乡古城,这名字既有历史也有文化,曾是唐朝的天河县治。进入百度,输入“元和、天河、古波”几个字搜索,即有诸多文字记载天河县治之变迁。有一篇文章名为《宋代宜州“天河寨”考略》,其中介绍,《广西舆地全图》之天河县图,天河县东北边界,有地名“古波堡”,与《寰宇记》中“古波里”地名相合,约当今罗城县乔善乡古城村至界牌屯一带。此地据宜州近150里,与《寰宇记》中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时天河县在宜州北170里颇为吻合。
天河县志记载
故唐代后期之天河县,或在今乔善乡古城村,后县治又南移,此地改置“安厢寨”。则南移后即宋代天河县治,应为今罗城县天河镇范围,南距宜州正有百里。此文介绍详尽,来历清楚,足以证也。
天河县志记载
吾乡古城,上世纪60年代初,还称古波,不知哪位乡官文人,提议改名古城,意图保留历史的印记。
现古金甘华义渡的摩崖仍有文字记载,道光丙午(1846年)相城刘悌堂巡堧乔善、古罗(现古金)、思合、古波(现古城)过渡时,为韦代昌深明大义的事迹在崖壁上凿石题词等。
甘华义渡摩崖石刻(来源:韦光勤)
甘华义渡的摩崖石刻(来源:皮里阳秋)
60年代后,先后称作古城大队、古城村公所、古城村委,古波里的名字连同天河县,淹没在历史的残城断墙中,历经几代,没有人记得它曾经辉煌的过往,只有层层的稻浪和片片甘蔗林年复一年与古波里同在。
《广西舆地全图》之天河县图(来源:中国收藏热线)
我常在清明国庆,回乡祭祀或度假,在绵密的春雨中,在秋高气爽的艳阳下,走走田埂,寻找田野里的古城。冷兵器时代的县治,基本是几块石头和黄泥夯垒起来的,没有现在的高墙深院,钢筋水泥。兵匪袭扰,水患旱灾,或因人口增长,地难容人,县城不断迁移。走在板嫩村头和田野里,只能依稀辨别曾经的天河县治。从地形地貌看,古波里作为曾经的县治,是经过深思熟虑考量的,地形上必须易守难攻,经济基础必须能支撑。古城村四周环山,一河穿村过,形成一个小盆地,军事上易守难攻,偏安一隅,经济上鱼米富庶,能养官兵。
河边的石墙,现已做村里的篮球场活动场地
走在今之古城村委板嫩屯附近,左右各有一圆形的土堆,问今之村民,不可名状矣,其实是当时县城两边的烽火瞭望台。官兵轮流岗哨,每有匪患,点火报警,城内官民好有防备。
天河县志记载
站在土堆上,四周是城池一样的深沟,既护烽火台,又保县城。经过千年的风吹日晒,现在这样的形状已经不是那么明显了,沟壑中变成了环形的梯田。冷兵器时代,守护县城的,只有刀剑矛箭,辅以石头攻击。现在的烽火台四周还有大小匀称可以手投掷的鹅卵石,一堆一堆码在四周。
箭矛已腐,烽火台上的简易阁楼已经消失在泥土里,而石头尚在。现在村民们把石头垒作田埂,保水护土,他们肯定想不到,曾经护卫他们先人的神器现在变成了落寞的普通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