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胜屠高邮被朱元璋大骂,不是心怀慈悲,而是揭露一个残酷事实

2020-09-20 13:01:59 作者: 冯胜屠高邮被

龙凤十二年(1366年)三月,朱元璋大发了一顿脾气,为的是一起屠城事件。

这年,朱元璋正兴兵讨伐张士诚。高邮是张士诚发迹的地方,主帅徐达派大将冯胜率军猛攻高邮。

张士诚的高邮守将玩了一手诈降,冯胜不知是计,派出几百人入城受降,被守军全数杀光。

朱元璋得知大怒,召回冯胜,打了他十下大板,并罚他从南京走回高邮。

冯胜受罚后又羞又气,回到前线全力攻城,徐达也从宜兴移兵助阵,终于攻下高邮。

攻下高邮后,冯胜怨气未消,下令屠城。

朱元璋得知,暴跳如雷,连夜叫人到冯胜军中传令:有指挥、千户、百户、总兵官级别的军官掳掠妇女的,一律处死,首级送到朱元璋这里。

老朱如此暴怒,是有原因的,这与他一贯注重军纪有关。

早在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击败元军,攻占和州起,他就注重整顿军纪,禁止部下滥杀降兵,掳掠妇女。

这是很高明的招数。当时天下大乱之际,各路人马蜂起,说的好听点,他们是义军,实际上就是流民军队,其中鱼龙混杂,军纪普遍很差,屠城、抢掠、杀降都是常事。

朱元璋的部队能保持军纪,就比其他义军技高一筹,保持了较好声誉,这也是他能吸引刘基、宋濂等读书人来归附的原因之一。

但如果以为朱元璋这么做是大发慈悲,那就错了,所谓慈不掌兵、义不掌财。老朱能从布衣发迹一统天下,不是做慈善做出来的,约束部众是出于政治宣传需要,是做给别人看的,如何对待降兵,他有自己的办法。

就在前一年,徐达打了一次大胜仗,朱元璋也差人到军中送去令旨:

十一月初四日捷音至京城,知军中获寇军及头目人等六万余众。然而俘获甚众,难为囚禁。今差人前去,教你每军中将张军精锐勇猛的留一二万,若系不堪任用之徒,就军中暗地去除了当,不必解来。

这番近似白话的文字很好懂,张士诚军六万多人投降,但这么多降兵难以妥善安置。于是授意徐达只要挑选出一两万勇猛的降兵加以改编,另外把降将解送到朱元璋处,其他不堪留用的士兵则是“暗地除去了当”。

“暗地除去了当”这轻飘飘六个字,也就意味着一场数万人级别的屠杀。

所以,屠城并不稀奇,杀降也是套路,朱元璋之所以暴怒,是因为冯胜报仇心切,违反了屠杀的规则——

“(张士诚军队)男子之妻多在高邮被掳,总兵官为甚不肯给亲完聚发来?这个比杀人那个重!当城破之日,将头目、军人一概杀了,倒无可论。掳了妻子,拨将精汉来我这里,陪了衣粮,又费关防,养不住。”

朱元璋恼怒的不是冯胜的屠杀,而是屠杀的方式不对。如果全部杀光,倒也罢了,冯胜一方面不遵从朱元璋号令,纵兵抢掠妇女;另一方面又按照朱元璋意思,挑选出精壮降兵发到朱元璋处。

这就造成个矛盾的问题。

这些降兵或妻女被抢,或家人被杀,送到朱元璋那里,老朱要赔上许多资源还无法收服人心,成了个极大不安定因素。

因此,“当城破之日,将头目、军人一概杀了,倒无可论”——索性全部杀了倒也拉到。

可以说老朱冷血,但在当时这其实是通行的做法,朱元璋军队的军纪事实上已经比其他各路流民军要强不少。

如果大发善心,对这些降兵降将遣散或收编,那是行不通的。

元末群雄割据,不少派系首领本来就是左右摇摆之辈,打了败仗很快投降,有了机会又很快背叛。全数收编降兵不可能,留着这些旧部,降将复叛风险更大。

比如在上一年十一月就发生沂州王宣父子降而复叛的事情,就算朱元璋称帝后的洪武元年,还发生了降将俞胜在乐安反叛,乔佥院在济南叛变的事情。

起兵以来,老朱遭到的背叛不胜枚举,既有同起于濠梁的老友邵荣、赵继祖的谋反,又有亲家谢再兴的背叛,更有最为信赖的亲侄朱文正的通敌。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