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就有“积分制”
什么样的人能成为国子监生,到这座最高学府学习呢?国子监生分为贡生和监生两种——贡生,指的是各地官学按照一定的名额选拔出来的优秀的生员(也就是秀才),分为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六种;监生就是不经过地方贡举考试制度直接进入国子监的学生,有恩监、荫监、优监、例监四种。
进入国子监的生员课业任务十分繁重。明代国子监的教学活动主要有会讲、复讲、背书等形式。“会讲”是集体授课,由祭酒或司业等讲授。生员听课时,不仅不能交头接耳、任意走动,还需整齐站立或庄严跪听,一般不得坐着听课。会讲结束后是复讲与背书,这占到国子监生员学习时间的一半以上。国子监讲授内容除“十三经”外,还有刘向《说苑》、明代律令等。每日还需练习书法,以二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为例。
国子监也实行“分层次教学”。明代将国子监分为六堂三级以区别层次。初入国子监,只知晓《四书》而“十三经”尚未通达者,进入正义、崇志、广业三堂学习。学习一年半后,在考课中行文流畅、条理分明者升入修道、诚心二堂。再经过一年半,需要兼通经史,才有资格升入最高级的率性堂。明代对生员的学业考核,主要有坐堂、考课和积分三类。坐堂是在国子监内读书,考课是定期对生员进行成绩考核,生员进入率性堂后,实行的是积分制考核。
生员在率性堂学习一年,共需考核12次,分为四季考核。一年积分超过8分为合格,国子监给予预备官职的资格。不到8分为不及格,这类生员要继续“坐堂”,即留级。积分考核制在清代初年也曾短暂实行。
国子监学生也需要“公派实习”,这就是明清实行的“历事”制度。为进一步提升国子监合格生员的政务处理能力,明清国子监派学生到官府各衙门学习政事,为期半年,合格的统称为“历事生”。生员白天在各衙门学习,晚间则回到国子监住宿。在考校合格后,上等选用为官吏,中、下等则再“历事”一年后考核。历事生充任的衙门,既有中央官署,也有地方州县,实习内容十分广泛,甚至有清理粮田、监修水利等。清代乾隆年间,为编修《四库全书》,乾隆帝下令将文体优美的合格生员派往武英殿以备抄书之用。
国子监里的“留学生”
明清国子监除了担负培养国内人才的职责,也是全国唯一可以接收外国留学生的学校:琉球、日本、朝鲜、越南、泰国、俄罗斯等国的学生,都曾在国子监读书,其中以琉球留学生最具代表性。
琉球(今日本冲绳)曾长期是中国的藩属国,与中国往来密切,见诸史籍。自琉球中山王察度主政后,交流更加频繁。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察度请求送王子孜每、阔八马来华学习,太祖皇帝允准并诏令在国子监内专设王子书房。此后,琉球派遣学习成为定例。清朝沿袭明制,继续接纳琉球陪臣子弟入学。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帝批准了琉球中山王尚贞奏请四名陪臣子弟入国子监学习的请求;同时,诏令礼部和国子监专设琉球官学,选派得力教习、助教等官员,负责教学和管理,这也成为清代首批入国子监学习的琉球官学生。此后到同治十二年(1873)最后一位琉球官生回国,清代共有9批琉球官学生到国子监学习。
琉球官学的学制一般是四年,入学后,首先进行的是入学教育,主要内容是当时的形势,中国、琉球的地理知识,并教以学习方法端正学习目标。之后才能学习正课,正课主要讲授孔孟著作,程朱理学等儒家经典,学习课程由浅及深,先学《小学》启蒙,次学《近思录》入门,再学《四书》《五经》。
国子监极为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为培养人才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潘相是清乾隆年间的琉球官学生教习,他将任教期间撰写的类似教案的内容和与学生的问答等教学体会写成《琉球入学见闻录》一书。潘相强调求学最重要的是端正学习的动机,树立学习的志向,即“学莫先于定趋向”。书中详细记载了琉球官学的学规,如每日早起需沐浴更衣,听讲后要临字帖,作诗词。琉球官学生回国后有的成为经世之才,有的担任了琉球国的要职,比如蔡世昌官至国师,郑孝德从事朝贡外交,历次作为陪臣前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