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以看出,杜甫也算是唐太宗的第六代后人,他的身上也多多少少流淌着李唐皇室的血液。不过,虽然杜甫与李唐皇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姻亲关系也已经非常遥远了,与那些李唐皇室的嫡传子孙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高低贵贱也已经完全不同了。
杜甫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所以,年幼的杜甫一直由洛阳的姑姑抚养长大,姑姑待他比亲生儿子还要好。
在杜甫很小的时候,有一回生病了,一直不见好。紧接着他姑姑的儿子也生病了,手足无措的姑姑只得寄希望于女巫,找来了当地女巫算卦,女巫说:"只有将孩子放在屋内的东南角病才能痊愈。"于是,姑姑便把自己的儿子挪开,把杜甫安置在东南角,结果,杜甫病真的好了,姑姑的儿子却夭折了。
虽然这个故事听起来有点迷信的说法,但是从中可以看出姑姑对杜甫的照顾非常细心,将他视如己出。
在杜甫三十一岁的那一年,他的姑姑去世了,杜甫亲自为姑姑服丧,并为姑姑撰写墓志铭,尊姑姑谥号为"义",称姑姑为"唐义姑"。
也正是姑姑的这种大爱的品德无形之中在影响着杜甫的思想人格的形成,使他在后来面临苦难之时,都一直关注苍生,始终保持着一颗仁爱之心。
杜甫的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在洛阳姑母家度过的。那时的洛阳,已经发展到极盛时期,是当时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杜甫从小就受到洛阳文化的熏陶,七岁开始写诗,九岁就开始临摹虞世南的书法。他跟别的孩子一样,也有调皮的时候,"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这显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童年。
杜甫从小就在"诗是吾家事"的家族中长大,不仅读过许多的儒家经典,而且还精读了《文选》等文学典籍。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说明他很小就开始学诗作诗了。后来,又在给皇帝的一篇奏折《进雕赋表》中回忆说:"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他不断学习的人生中,正好印证了他的一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童年的杜甫是快乐的,难忘门前的梨子树,枣子树;难忘洛阳城里公孙大娘的"剑气浑脱舞";也难忘岐王府大音乐家李龟年的歌声。
人世间总是有太多的机缘巧合,多年以后,白发鬓鬓的杜甫再次看到公孙大娘徒弟的舞剑,在长沙又再次遇见李龟年,但此时,早已经是时过境迁,令人黯然神伤。03 十年漫游 ,李杜会合
在古代,除了读书,漫游也是读书人最重要的事情。他们通过游历各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开阔自己的视野。还可以通过漫游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更重要的是,利用漫游去各地拜访权贵人士,以此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为自己积累丰富的人脉资源,这也是唐代文人想要跻身仕途的必经之路。
所以,杜甫也不例外,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就开始了"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时杜甫的父亲在兖州任司马,家里的经济也比较宽裕。所以,杜甫带着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和豪情壮志,出发了!
他的第一次漫游,是在吴越之地的江南地区。
当杜甫置身于秀丽的山川河流之时,是多么地兴奋啊!他在姑苏城里,拜访了吴王阖闾的坟墓,游览了虎丘山的剑池;在会稽,他体会了越王勾践的仇恨;在江宁,他也看见了昔日的豪门世族王谢两家,一切都已经烟消云散。
漫游的中途,杜甫曾经回到洛阳参加过进士考试。但是,这一次的考试杜甫落榜了。
不过,这次失败,杜甫并没有放在心上,他在洛阳停留片刻,便又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漫游。这一次的漫游地点,杜甫锁住了"齐赵"之间,即现在的山东和河北南部。
春天,他在邯郸的丛台上唱歌;冬天,他在青川的青丘上游猎。他在这里,还碰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朋友——苏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