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后殊死抵抗,保卫首都对抗秦国,浅析赵魏楚合纵抗秦

2020-10-03 16:16:38 作者: 长平之后殊死

信陵君能够看清当前形势,明白如果秦国灭掉赵国,那么其他国家也会被秦国吞并,到时候秦国就可以统一天下。

魏赵两国是邻国,又是姻亲,唇亡齿寒,如果赵国被灭,魏国也难以自保。救赵即是救魏,信陵君正是明白这一点,才不惜窃符救赵,保住了赵国。

三、毛遂自荐

上面写道赵国向魏楚两国求救,赵王也派平原君出使楚国,拟推楚国为盟主,订立合纵盟约联合抗秦。平原君想要从自己门下食客选出有勇有谋二十人跟随自己一同去谈判,但是一时间竟凑不齐二十人。

这时,食客中有一个叫毛遂的人主动请缨。平原君不认识他,比较怀疑他的才华,但是毛遂认为他可以在这件事上有用武之地,平原君最终同意毛遂跟随。

平原君到达楚国和楚王谈判订立合纵盟约的事,从早上到中午还没有结论,这是毛遂上前询问。

楚王见到他,呵斥道:“怎么还不下去,我和你的主人在谈判,你来干什么?”毛遂说:“大王敢呵斥我,只不过是因为楚国人多,现在我与您相隔只有十步,大王的性命就在我手中。现在我的主人就在面前,您为什么呵斥我?秦国与楚国交战,第一战就攻克了鄢城郢都,第二战烧毁了夷陵,第三战便使大王的先祖受到极大凌辱,赵王都感到羞愧,难道大王不羞愧吗?况且合纵盟约不是为了赵国是为了楚国。”楚王听了,感到羞愧难当,立即发兵十万救赵。

四、秦国战败原因

在秦国与赵国的邯郸之战中,秦国固然强大,但是还是战败,这也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迟进程。为什么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如此勇猛,但是在邯郸一役中却战败呢?

1. 哀兵必胜

邯郸之战不同于长平之战的原因是,长平之战是秦国要夺取上党引发的战役,到最后秦王想要消灭赵国但赵国仍然不自知所以一败涂地,从此一蹶不振。但是邯郸之战是秦国明确要攻打邯郸,而邯郸是赵国的首都,秦国要攻打赵国首都显然是赤裸裸要灭掉赵国。

赵国在经历了长平一战,虽然损失惨重,但是也激发了保家卫国的心理。俗话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赵国在长平之战中被杀了四十多万士兵,悲愤的力量使他们奋起反抗,最后胜利。

2. 秦军混乱

秦王一开始想让白起领兵作战,可是白起生病,于是秦王派了王陵代替白起。但是王陵战至第二年仍不能取胜,秦国增兵十万增援王陵,但是王陵部队还是损失了五个军营。这时白起病好了,秦王想让白起去代替王陵统率军队,可是白起又推辞,秦王只能换王龁统率。

秦军多次更换统率,统率作战方式不一,战士和统率也没有足够的默契,导致秦军自己内部就比较混乱,不利于作战。

3. 合纵成功

赵国联合魏楚两国合纵成功是秦国战败的关键。秦国内部将相不和,而赵国举国上下奋起反抗。秦国只认为赵国弱而秦国强,不顾一切坚持发兵,秦国在长平之战之后已经失去了消灭赵国的先机,又忽视了赵国合纵抗秦的联盟,战略上已经失利;秦军在长平之战中军力已消耗过半,赵国又有魏国和楚国两个国家帮助。

楚国发兵十万,魏国发兵八万,赵魏楚联军三十万,秦国军队只有二十五万,在作战人数上秦国已经处于下风,又频繁的换统率,导致作战指挥上的失利,所以秦国终究败给了三国合纵。

总结

邯郸之战,又是邯郸保卫战。在此次战役中,魏楚两国看到了唇亡齿寒的道理,三国合纵,最终击败了秦国。

此次战役严重消耗了秦国的实力,使六国统一进程放缓,这也就是秦昭襄王为什么要将统一六国的大业推迟给秦始皇。但是通过这次战役,秦国也改变策略,使用逐一击破的方法击垮东方六国之间的关系,为秦国统一六国发挥了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史记·魏公子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