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在我国历史上所进行的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就是进行汉化的改革措施,经过实践的证明,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也发挥出来了很多积极的作用。但是孝文帝在进行汉化的过程中,受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他本人对于汉化的态度也是经历了三个阶段。
被动地顺从阶段。
孝文帝在登基的时候年龄还比较小,这也是他刚开始接触汉化的措施,当时国家的政权主要掌握在冯太后的手中,国家所实行的一系列的汉化措施都是冯太后所颁布的,根据魏收在《魏书》中记载,冯太后在颁布“诏以孔子二十八世孙鲁郡孔乘为崇圣大夫”等汉化措施的时候,孝文帝年龄才十岁左右。这时候的孝文帝由于各项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全,仍然属于儿童时期,自身对于各项措施的认知能力还比较有限,因此在他的意识中,只是单纯的去顺从。
同时,当时的冯太后在孝文帝登基之后,实际上一直掌握着国家的政权,孝文帝一直在冯太后的势力之下被压制,因此,虽然孝文帝很早便已经登基称帝,但是大约在他统治的前二十五左右的时间中,都是一个空有虚名但是没有实权的统治者。同时冯太后本人是一个权力欲望较强的人,她为了避免孝文帝与她争夺政权,一直对于孝文帝进行严格的监视和打压,甚至还会使得孝文帝面临着被废除皇帝位置,威胁到生命安全的地步。所以说,这种情况下的孝文帝对于冯太后所实行的汉化措施只能够去顺从,无力去反抗。
另外,孝文帝本人由于从小登上皇位,因此他的成长历程经常性的面临各种危险,长期的紧张压抑的生活使得孝文帝形成了一种隐忍的性格,因此在自己尚且没有实际权利的时候,孝文帝能够做到压抑自己内心的不满,表面能够平静如常,实际上却在韬光养晦,等待自己实力的提升之后在进行反抗。
为了更好的麻痹冯太后,保证自己的安全,确保自己统治者的地位不被剥夺,孝文帝在冯太后面前保持着是一种十分恭敬、孝顺的态度,对于国家之中的大事,孝文帝都详细的禀报给冯太后,对于冯太后对于他的任何责罚,他都默默承受。自身实力不足的他,一直在顺从中等待着时机,准备重新夺回自己的政权对于冯太后的汉化措施,他的顺从也只是为了更好让冯太后对他信赖的一种隐忍方式。
自觉地认同阶段。
随着孝文帝在位之后的年龄不断增长,孝文帝的各方面认知能力逐渐发展成熟起来,对于北魏当时的时机发展状况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由此对于汉化政策而逐渐由顺从转变为了认同。
孝文帝的从小所接受的各种教育很大一部分都是与汉族的文化有关,因为当时太后本身就出身于汉族的官宦之家,所学习到的汉族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在对于孝文帝的培养时,也就格外的注重汉族文化的教育,并且给孝文帝找来了许多汉族的名人学士作为他的辅导老师。孝文帝本人也是一个比较爱好学习的人,经常手不释卷,对于《五经》等汉族的书籍典经的学习十分深入和广泛,这就为当时孝文帝对于汉族文化的认同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也就促使孝文帝对于汉化的措施的主动认同。
北魏当时的政治环境混乱也是促使孝文帝转变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孝文帝登基之后,北魏一直面临着统治危机。北魏作为鲜卑族的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入主中原地区,双方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原地区的发展也想比较鲜卑族来说更为先进,所以落后的鲜卑族在对发达的中原地区管理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鲜卑族在进入中原之后,仍然按照鲜卑的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对于汉族人民进行压迫,抢掠经济,这自然就引起了汉族百姓的反抗,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更是不断,根据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当时“徐州民桓标之、兖州民徐猛子等所在蜂起为寇盗”,由此可见当时北魏的政治环境十分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