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应天门,见证了隋唐最辉煌的五百年王朝岁月!

2020-09-25 17:21:24 作者: 洛阳应天门,

今年的中秋晚会是在河南洛阳录制,地点就是著名的应天门,这里也是曾经隋唐洛阳城的标志性的建筑,由隋炀帝下令建设。在这座城楼上,隋炀帝开创了万国来朝,李世民下达过焚城令,唐高宗过问了“韩国政事”,武则天登上了皇帝宝座君临天下,唐玄宗接见了日本遣唐使迎来开元盛世,可以说应天门见证了隋唐历史上可能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光,即使在后来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唐庄宗祭祀昊天上帝,于是即皇帝位,文武臣僚称贺,礼毕,御应天门宣制:改天佑二十年为同光元年,大赦天下。

应天门从隋炀帝始,到后唐庄宗止,历经五百多年,被誉为“隋唐第一门”、“天下第一门”。应天门,取名寓意对应天上的“天门”星座。天门,为天帝所居住紫微宫的正门,也曰阊阖,即二十八星宿之角宿,角宿为东方七宿之首,有两颗星如苍龙的两角,为黄道经过的地方。正所谓“上合天门入明堂。”

其实,应天门并不是单独的门楼,而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城的正南门,俗称五凤楼。隋朝立国之后,定都长安,到了隋炀帝杨广时期,由于国都长安过于偏西,为了更好地控制南方,隋炀帝主持修建京杭大运河,其中在洛阳地区形成了枢纽,与此同时,隋炀帝下令修建东都洛阳。据说隋炀帝杨广杨广登邙山,观伊阙,说:“这不是龙门吗,自古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城?”仆射苏威回答说:“自古非不知,只是等待陛下。”杨广非常高兴,于是讨论在此建都。仁寿四年,杨广诏令杨素、宇文恺营建东京,大业二年,新都城建成,于是移居。其宫城(紫微城)北据邙山,南直伊阙之口,洛水穿过都城,有河汉之象,东边距离旧城一十八里,也是汉魏之后洛阳城的再度复兴。

虽然是东都,但是杨广心目中的洛阳城才是真正的王都,除了庞大的工程建筑外,在洛阳城附近修建了大量的粮仓,如兴洛仓、回洛仓、含嘉仓等,其中有些粮仓储藏的粮食一直到唐太宗时期还有剩余。杨广的目的就是把洛阳打造成隋王朝的东都,隋炀帝曾经说此地是“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合,”还说“水陆通,贡赋等”。大业二年(606年),隋炀帝开创我国历史上首次万国来朝,在东京洛阳皇宫紫微城正殿——乾阳殿接受万国朝贺,设九宾之礼。隋炀帝作《冬至乾阳殿受朝诗》:“端拱朝万国,守文继百王”。不过由于隋炀帝过于穷奢极欲,不久之后,隋朝灭亡。刚刚建立的唐朝,李世民忌洛阳紫微宫太奢华,于是焚东都紫微宫乾阳殿、则天门(应天门)。

到了唐高宗时期,唐高宗李治和父亲李世民不同,对洛阳极为偏爱,下令重建洛阳宫殿,颁布《建东都诏》:“二京之盛,其来自昔。此都中兹宇宙,通赋贡於四方,交乎风雨,均朝宗於万国。”于是“改洛阳宫为东都,我名今而改后,式表宸居。”由此之后,洛阳被定为东都,也是唐王朝的陪都。在这里,唐高宗李治以万国之主的身份命令百济停止入侵新罗, 百济国王扶余义慈不从命,于是高宗派邢国公苏定方平定百济。十一月,苏定方献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太子隆等五十八名俘虏于则天门,唐高宗责问后下诏释放。

不过,到了武则天时期,应天门迎来了最辉煌的时刻,天授元年(690年)九月九日 ,武曌在应天门登基称帝,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之所以选择在洛阳称帝而不是长安,据说是武则天定国号为周,而洛阳在历史上则是东周的王都,因此武则天决定在洛阳称帝,把洛阳改名为神都,同时修建了修建了明堂、天堂、集仙殿等建筑。应天门是武则天当政时期,著名的“七天建筑”之一,气韵非凡。这七个天字建筑,分别对应天上紫微宫的星座:天阙(伊阙)、天街、天枢、天津(天津桥)、天门(应天门)、天堂、天宫。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