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地区教育水平和文化差异,我们国家每逢大型考试特别是高考,一般都会按照地域划分,进行试题截然不同的分卷考试,这样也保证了教育的公平性和地区的差异性,给予了不同地区的学子更多的机会。同样在我国明朝,为维护人才选取,也曾经进行过分卷考试,究其原因,竟然是一次科举考试。
发生在明初朱元璋时期的“南北榜案”又称“春夏榜案”,堪称古代科举史上重大的事件之一。这一次科举后,不仅主考官被流放三千里,还造成了南北取士分离。
明太祖朱元璋 剧照
载入史册的科举
时间来到公元1397年的二月,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的第三十个年头。
虽说是建国三十年,但我们的太祖朱元璋却显得并不是那么高兴,反而看起来有一些焦虑,来回的在大殿上踱着步。
原来,眼瞅着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在即,但会试的主考官人选却成了一个大问题,毕竟要选一个德高望重,能撑得住场面的大儒可着实不易,特别是宋濂、刘基、胡惟庸等文臣大佬都被消灭殆尽的情况下。思前想后,朱元璋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人名来,那就是刘三吾。
刘三吾 画像
刘三吾何许人也?翰林学士刘三吾可就大有来头了,他不仅博学多才,制定了明朝的科举制度人才录用条款,而且先后参与过刑法、礼制等朝廷重要文书方面的谱写,在文臣凋零的后朱元璋时期简直堪称一方大佬。更重要的是,与汪睿、朱善并称为“三老”的刘三吾,此时年龄已经高达85岁了,这把年纪大多无欲无求,注重自己的晚节,不会轻易对科举进行亵渎。
朱元璋这么一想,觉得这是自己做出的最英明的选择,于是很放心的将主考官的位置分给了翰林学士刘三吾。
接到任务后,生性坦荡的刘三吾自然知道这场科举会试对明朝的重要性,于是正襟危坐于家中,杜绝了一切外客的拜访,直到会试当天的到来。
“十年寒窗如一日,皆为金榜题名时”,科举向来是残酷的,要不怎么说名落孙山无人问,金榜题名天下知呢。很快随着会试结束,春闱的51人名单已经确定,而后前三名在次月参加殿试,最终陈安仲以精彩的发挥高中状元。
科举尘埃落地后,便到了放榜之时,可就连主考官刘三吾和新科状元陈安仲都没有料想,这一次放榜注定要载入史册,而他们的结局也将变的十分悲惨。
古代科举
南北之争
随着会试榜单的公布,有人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上面通过会试的51名贡生竟然无一例外全都是南方人,也就是说这次科举北方人全军覆没。
这下可不得了,没人相信这是一次偶然事件,虽然科举取士向来南多北少,但也不至于这般如此。围观人群中有人大喊了一声有黑幕,一石激起千层浪,想到十年寒窗竟然遇此荒唐事,于是一众落榜的北方学子纷纷变的怒不可遏,堵截朝中官员要说法的有之,跑官府去告状者亦有之,更有甚者,造谣当朝大儒刘三吾“受贿行龌龊之事”、“对北方地域歧视”云云。因此戏称此为南榜。
北方各地学子齐聚京城,事情闹得一发不可收拾。七天后,他们终于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联名上书,直达天听。
古代科举
而随着这件事的发酵,朝野陷入了一片震动。满朝文臣御史闹得沸沸扬扬,特别是北方官员集体抗议之后,朱元璋不得不亲自受理此事。面对舆论一边倒的情势下,这个时候一位人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人就是曾经的状元、如今朱元璋的侍读张信。
作为三年前的的状元,张信这个人本就富有学识,而且向来不迎合大众,自有风骨。所以朱元璋就让其与数名翰林学士重新校验会试试卷,彻查此事。谁知道一番彻查下来,张信等人所列的贡生名单与刘三吾所列的基本一致,遂有人让张信给皇帝一个台阶下,列几个北方人上去,从而结束此案。但张信不耻于干这种事,毅然将这份同样是51个南方人的名单呈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