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攻下汉中,为何不乘胜南下灭刘备?六大因素证明曹操确实高明

2020-09-10 15:11:38 作者: 曹操攻下汉中

八月,孙权围合肥,张辽、李典击破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曹操刚刚攻破了汉中,孙权就答应了刘备平分荆州的讲和条件,迅速调转枪口,在合肥方向发起了大规模进攻。所幸的是张辽等将领击败了孙权,否则曹操能否坐稳汉中也在两可之间。

第三,准备不足。后勤保障能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足够的后勤供应做支撑,想要赢得一场大规模战争无异于痴人说梦,显然曹操还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当初在进攻汉中时,曹操就出现了粮草难以为继的窘迫局面,他甚至一度产生了退兵的念头:

既至汉中,山峻难登,军食颇乏。太祖曰:“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吾军少食,不如速还。”便自引归,令晔督后诸军,使以次出。——《三国志·魏书·刘晔传》

攻击汉中就遇到了后勤供应上的困难,如果伐蜀,曹军的后勤保障难度将呈几何式增加。且不说在秦岭和大巴山的险恶地理环境中运输困难,仅在千里转运过程中造成的消耗就将大得惊人,这对刚刚进行了六个月苦战的曹军来说是难以负担的。

第四,对手强悍。曹操对刘备可谓相知甚深,早在煮酒论英雄时就认定刘备是个可以和自己相提并论的英雄,远非张鲁这样的小军阀可比拟。虽然刘备早年屡次败在曹操手下,但多是因为实力上的差距造成的。而此时刘备的实力早已今非昔比,不仅拥有了荆州大部分领土,而且整合了益州大部分资源,文有诸葛亮、法正之谋,武有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之勇,可谓羽翼丰满兵强马壮,这点从他动辄调集五万大军和孙权争夺荆州上就可以看得出。想要一口吞下和自己实力想差无几的强悍对手,曹操显然没有这副好牙口。

第五,地形险恶。曹操占据汉中,虽然卡住了益州的咽喉,但到成都平原还有数百里之遥,其间山峻水险地形复杂,关隘重重易守难攻。刘备从益州内部反攻成都时,尚用了三年的时间,还损失了庞统这样的高级将领。后来钟会伐蜀时,姜维一夫当关扼守剑阁,数万魏军就很难前进一步。而且刘备军在蜀中征战多年,熟悉地形,积累了大量的山地作战经验,属于以逸待劳,曹军远道而来人生地疏,属于劳师以远,在不熟悉的险恶环境中作战,战斗力将大打折扣。

第六,急于称王。除了以上五个方面的原因外,曹操还有一点难以明言的小心思。学者张作耀先生在《曹操传》中认为曹操拒绝伐蜀是因为“急于巩固和发展朝中权力,争于回朝策划晋爵为王”,这个观点很独特,但是颇有道理。尽管曹操一再剖白自己心无异志,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但是实际行动上却一步步逼向权力巅峰。每当获得一次胜利,曹操就以汉献帝的名义为自己加官晋爵:

建安十六年潼关之战击败马超,“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建安十八年濡须口破孙权,“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公为魏公”,加九锡,建魏社稷宗庙。“位在诸侯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

此时西凉和汉中又被平定,晋封王爵已在情理之中。这个更上一层楼的绝佳机会,曹操怎么会放过?此时曹操已经六十多岁,在那个年代已是风烛残年,地盘的事情可以留给后人慢慢解决,但名爵的事情必须在生前就落实到位,以便为后人在通往帝位的阶梯上铺上最后一层基石。因此,和胜负难料、前途未卜的伐蜀相比,显然晋封王爵更为重要。事实上,在班师回朝不到三个月,曹操就晋爵魏王,并享受天子仪仗,虽然名义上还是汉臣,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帝,不过只差一个名号而已。由此可见,在汉中时曹操早已急不可待地谋划称王的事情了。